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口罩成名片历尽风沙始见金
  • 2013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口罩村”处处可见口罩生产企业。
  或加工,或包装,“口罩村”家庭作坊式企业内分工明确。
  在一家大型口罩生产企业,各种原料都堆成山。
文/片 本报记者 蓝娜娜
  青岛胶州市大店村,一个只有700多户村民的村庄,却拥有330家口罩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被人们称为“口罩村”。2012年,该村年生产口罩9亿只,实现产值11.1亿元,占据全国民用口罩市场80%以上的份额。如今,被列入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范围内的“口罩村”面临拆迁,今后如何迁地重建,发展之路如何创新,成为正在探讨的问题。
家庭作坊制口罩 占领全国八成市场
  1988年,胶州市大店村村民姜义锡发现“兰州风沙”后的商机,开办起村里首个家庭作坊式民用口罩生产企业,带动了各家口罩生产企业快速增长;2003年非典之后,大店村“爆炸式”兴起了300多家口罩企业,凭借口罩生产闻名全国,2012年底该村被中国轻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口罩生产加工基地”。
  20日,记者来到胶州大店村看到,主街道两侧除了村委会、小商铺,几乎各家门前都竖着口罩企业的广告牌,宣传口罩的“时尚、保暖、防尘、防晒”等功能。
  记者走进一家口罩加工企业内看到,几名中年妇女正坐在各自的缝纫机前,或麻利地把口罩缎面的边沿砸实,或把挂在耳朵上的口罩带与口罩缎面拼接在一起,还有年轻的女孩忙着包装成品口罩。
  大店村的姜秀彬从1992年开始办厂,是当地第二批口罩老板之一,如今担任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21年时间里,他参与并见证了“口罩村”的每一步发展。他告诉记者,村里330家口罩生产及配套企业实际都是家庭作坊,参与制作口罩的也绝大多数是本地村民。据统计,2012年,大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73元,比胶州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5000元。
  据了解,2000年北京等北方城市接连遭遇多场沙尘暴时,大店村的口罩销量猛增,首次达到800万只,2002年达1760万只。2003年非典刚开始的时候,大店村23家口罩企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年生产量暴涨到2800万只,产值2000万元。
  但非典给大店村带来的并不只是机遇。因为个别作坊的口罩质量有问题,牵连了其他作坊的生意。2003年大店村曾被封村半年,生产基本停滞。2004年,村里成立了口罩协会,一方面帮助想要从事口罩生产的企业融资,一方面帮各生产企业严把质量关。
  有了行业规范和资金支持,大店村的口罩生产企业由23户暴增到300多户;销售区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扩展至华北、华南,走向全国;产量由2300万只暴涨到9亿只,占据全国民用口罩市场80%以上的份额;产值由2000万元飙升到11.1亿元。
同等商品比价格 同期商品比款式
  “大店村可以说是全国民用口罩发源地,在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这样集中的口罩生产村,现在村里口罩生产的产业链已经搭建起来。”姜秀彬会长自豪地说,在口罩企业集聚的效应下,各企业生产口罩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目前,大店村生产的口罩价格最低的仅有五毛钱,最高的达到十多元。
  大店村有一家名为“舒美奇”的口罩生产企业,不论生产规模还是销售量,在村里都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企业负责人姜瑞涛的妻子称,2003年她曾到广州、浙江义乌等大型批发市场了解口罩市场,发现口罩需求量很高,而且制作工艺简单,于是回来后便与丈夫开起了口罩家庭作坊,招聘了五六名工人,主要生产白色棉口罩。
  “刚开始干正好赶上非典时期了,前半年的销量非常好,不用到处跑市场,每天生产的口罩马上就被来村要货的人拉走了。可后来整个村都戒严了,我们也停产了。停产阶段我就想,如果单纯只生产白色的棉口罩,市场还是太小了,于是我就考虑改进款式,生产时尚型民用口罩。”姜瑞涛的妻子说,因为口罩不同于服装,没有统一的渠道得知什么时候流行什么样的口罩款式、颜色、图案,因此只能通过自己的时尚敏感性以及相关服装行业的流行趋势,来确定每年生产的款式,“虽然摸索的过程比较困难,但是在调整了发展思路后,销量也确实提高了许多。经过这10年的发展,我家企业现在每年的流动资金就有四五百万元,家里招的人也从五六人增长到二十多人了。”
  随后,记者跟随姜瑞涛的妻子来到厂房看到,相比别家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姜瑞涛家的加工厂房明显宽敞很多,总计800平方米的厂房被分为三大部分,其中最大的一个房间内摆放了成堆的口罩原材料,一箱箱装有1200只口罩的箱子高高地排好,随时供给要货的批发市场。而在另一个房间里,几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分头忙活着,缝纫机的哒哒声、包装口罩时塑料袋发出的刷刷声此起彼伏。
  “‘口罩村’的名声打出去了,我们不用跑市场就有不少人找上门来。现在还是5月,我们已经开始做秋冬季使用的厚口罩了。”姜瑞涛的妻子说,现在她家的企业已经不愁没有客户了。为了发展更多高端客户,她开始在原料上下功夫,采用大大高于现在市场上普通材料价格的原料。
整村拆迁在即 如何发展亟待探讨
  对于胶州市市民而言,胶东国际机场的落户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但对“口罩村”村民而言,却是喜忧参半。原来该村被列入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范围内,面临整村拆迁。
  大店村被拆迁后,村民将如何安置,“口罩村”能否在搬迁后保持现有的辉煌?对此,担任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的姜秀彬同样想知道答案。“我们现在正与上级部门协商,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全村搬到另一个地方后,建造一个口罩产业城,不仅让现有的口罩企业都能原样发展,还能进一步扩展规模,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口罩生产行业中。”姜秀彬说,按照如今的生产规模,至少需要6000名从业人员,但是大店村人口总计近2300人,即便村民招呼亲朋好友参与,从业人员也不过4000人,用工缺口仍然很大。同时,相对年产9亿只的生产规模而言,村内最大的厂房只有800平方米,各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再发展却没有地方建厂房。
  姜秀彬还称,除了人员匮乏、厂房有限,物流能力弱也是限制“口罩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胶州没有一个能够辐射全国的大型物流公司,村里各企业要向全国不同的地方发货,就需要寻找多家不同的物流公司,而这些小型物流公司大多是个人控制的,稳定性极差,这对于整个口罩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姜秀彬说。
  记者了解到,“口罩村”的所有生产企业全部生产的是民用口罩,没有一家生产医用口罩,对于未来是否会跨到医用口罩领域,许多企业者称“资金匮乏”、“人力匮乏”、“精力不足”。对此,姜秀彬则认为,“口罩村”如今虽已占据全国民用口罩市场80%以上的份额,但是可开拓的市场还有很多。对于以家庭作坊为主的“口罩村”,如今先扎实做好民用口罩,累积经验和资金,今后再向专业医用口罩领域延伸也不是没有可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