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游法》不保护“到此一游”者
文明出游,学着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
  • 2013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李芳芳

  近期,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一幅刺目的照片,埃及卢克索神庙被刻“丁锦昊到此一游”,让人顿感“无地自容”,同时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虽然“到此一游”曾频繁出现在多个名胜的各个角落,但从没有像这次一样惹怒众人,“人肉搜索”犀利地出现了,“丢脸丢到国外”、“丑陋的中国人”的指责声传遍南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甘肃敦煌壁画上又发现如此字样:“二零零零年立夏 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唉,丁锦昊当年未成年,可这个宋寅是怎么想的呢?炫耀?扬名?还是满足自己?
  走到哪儿刻到哪儿,玩到哪儿写到哪儿,似乎成了中国游客的标签。今年2月份,故宫工作人员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刻上了“梁齐齐到此一游”字样;长城上到处可见涂鸦;“中国常州赵根大”留在了台湾……类似事件一次又一次上演,看着都会觉得脸上挂不住。
  前段时间,在国务院召开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中国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居民出国旅游,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同时也要看到,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常常遭到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影响比较恶劣。
  刚刚出台的《旅游法》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宗旨,进一步完善了保护旅游者权益的措施,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从纸上落到地上。这下一直喊着“处于弱势”的游客有了保护伞,可是寻求到保护的同时更应该自己争气,去除陋习,做有素养的游客,出了国门,每一个举止都代表了全体国人,要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
  同时,《旅游法》对旅游者的文明行为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不文明行为作出了禁止规定,引导旅游者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注意公众场合特别是涉外场合的言谈举止,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学着做一名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
  5月28日,国家旅游局更是再次发布《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提升公民素质,提倡文明旅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