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民县魏集踩鼓刘村制鼓艺人刘洪亭——锯刨刮烤无人问一鼓雷动天下知文/片 本报记者 于荣花 刘涛 本报通讯员 蔡新辉 巩先军
  • 2013年05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鼓桶“圆整”成功。
  刘洪亭在清理锯条。
  刘洪亭在画钉子线。
  刘洪亭和他的老伴在踩鼓。
  您听过鼓声雷动、响彻天际,却未必见过沉默的制鼓人在木屑飞扬中锯、刨、烤、脱、踩的艰辛:坚硬笨重的木材在他们手中像柔软的湖水,随形而就,自成方圆。
  5月初,山东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惠民县制鼓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别。惠民县魏集镇踩鼓刘村村民刘洪亭就是制鼓技艺的传承人。
  手提刨子磨鼓腔
  来到踩鼓刘村刘洪亭的小院,最先看到一个个被截成小段的木头;院子中间,香椿树皮集中堆着;院子一角向阳的地方晾晒着鼓腔(组成鼓面的一个个有规则的木块);南面小屋里,都是制鼓有关的大小机器;已制成的大小鼓则被放置在北侧靠东的房间里。
  说起制鼓,先要从材料的选择说起。木头材质主要是槐、桑、椿,鼓皮材质主要是牛皮。制鼓四十余年,熟识的木材收购商和牛皮收购商会定期给刘洪亭送去需要的材料。
  刘洪亭告诉记者,制鼓的步骤少说有十多步,细说起来三十步都不止。锯木、刨木、烤木,这是木材的基本处理步骤,烤木过程中,需要细碎的木屑用星星之火慢慢烘焙,将热量从第一层的金属传到木材上,达到去湿的目的。接下来用刨子将鼓桶刨磨平滑,再量测鼓桶,再使之圆整。这些步骤中,刘洪亭和老伴往往是在飞扬的木屑中完成的,胳膊、脖子、衣服、头发上,都能找到碎木屑的痕迹。
  刘洪亭的老伴邵珠红告诉记者,现在不是最忙的时候,春节前夕订单最多,为了赶工期,刘洪亭经常晚上十二点睡觉,早上5点就起床。
脱毛刮皮踩三趟
  鼓面的制作需要先处理牛皮,用牛皮外侧脱毛、内侧开皮都需要大费周折。看起来光滑的鼓面,最初都是这样一步步处理下来的,“开皮严鼓腔,每一步都不易。”刘洪亭一边跟记者交谈一边开皮,汗珠从脸颊迅速被甩到泥土地上。
  刘洪亭说起制鼓的艰辛:“还是冬天最难过,温度太低,但牛皮又要先在水里泡过,可水面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了。”这时候,刘洪亭不得不将手伸进冰窟窿,将泡好的牛皮使劲从冰碴里捞出来。“手被冻得又红又痒。”
  接下来,老两口开始找来一个个长短不一的木板,在地面架起一个平稳的木台,将鼓抬上去。随后他们拿出一根粗绳,给鼓面四周都缚上绳子。“要想让制好的鼓结实不走音,就得踩鼓。”刘洪亭说,可一人踩鼓也可两人踩鼓,说着,老两口就爬到鼓上,开始踩。两人背靠背,倒像是在跳一场特别的舞蹈。反复三次,需要重复扎紧鼓面、刹紧缚绳,等到这些步骤都结束后,刘洪亭的老伴才将鼓面上铺垫的布拿下,开始清理鼓面。
  “其实到了踩鼓的时候,工作也就轻松多了。下面只需要上钉子、割除余皮,一个鼓基本上就做成了。”刘洪亭的印象中,鼓做成后,往往还有很多人试鼓,一扫制鼓过程的沉闷,六七里地之外都能听到欢快的鼓声。
制鼓人心中有个梦
  刘洪亭告诉记者,这个制鼓的手艺已经传承五代了,早年的他曾骑自行车出去卖鼓,一次只能带一个,“那也是既费事又费力的事情”,但所得收益在那个时代仍然是让人欣慰的。现在,通过大企业的订单收购,刘洪亭不必像早年那样走街串巷,却可以让自己的鼓远销国外,名气一点未减。
  在刘洪亭的眼里,制鼓没有诀窍,只能循规蹈矩,时间一长就和制鼓的材料有了感情和默契,坚硬笨重的木材在他的手中像柔软的湖水,随形而就,自成方圆。
  在旁人眼中,又苦又累的制鼓手艺因为挣钱不够快而缺乏吸引力,虽然儿子现在也已经学会制鼓,但并不再像自己和当年的父辈们那样靠制鼓为生。“他宁愿去养鸡。”刘洪亭说,最让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孙子,他曾经告诉过刘洪亭,以后愿意将这个制鼓的手艺传承下去。
  今年已经63岁的刘洪亭告诉记者,他心里也有一个梦想,考虑到古老的制鼓手艺的珍贵,他希望在自己年老时能在家中设一个展览馆,将自己制鼓的技艺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给后人看。“这个愿望不难,但却是个有意义的事,我会努力实现它。”刘洪亭憧憬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