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拿什么书送给你
——中国儿童图书出版“三多一少”现状透视
  • 2013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吉祥
  在出版12年后,尼尔·波兹曼重新翻出此生最得意的著作《童年的消逝》。这位媒体文化研究者又一次审视当年在书中所作的一些判断,并计划在发现错误时道歉。遗憾的是,他发现自己昔日的预判与现实非常吻合。《童年的消逝》中那些童年和成年的界限正被日益破坏的例证,仍在发生。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尼尔·波兹曼笔下“童年的消逝”变得越发迅速。当各大书店都被琳琅满目的童书充斥时,我们准备了这样一个专题,将目光聚焦于童书的出版动态。我们反思了当下童书出版市场的状况,并挑选了一些口碑还不错的童书;最后,我们邀请了几位作者谈他们的童年阅读体验,从中可见童年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
  如鲁迅所言,“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我们用阅读与童年打个招呼,并希望通过书籍的力量,留住那些已经远去的或是正在消逝的童年。
□传统远去,  经典童书多是舶来品
  就连很多资深的出版人都没有想到,七八十年前的民国老课本走出尘封的历史后,会搅动当下的出版市场,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更是一度脱销。这本8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充满了纯真与童趣,被读者津津乐道的课文《小小房子》是关于鸡蛋的一则谜语:“小小房子,没有窗子,黄毛小东西,睡在房子里。开门出来,叫你哥哥姐姐。”这些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如今成了很多孩子手里的课外读本。
  此后又有一套名为“百年钩沉——民国儿童教育大系”的书籍问世。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七八十年前的孩子读什么书,包括《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玩具与教育》、《少年英文诗歌》等,层次分明,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这些题材丰富的读本皆为当时的教育家们精心编写,庞大的作者队伍包括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等当时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因而在今日面世后,依然被奉为经典。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在丛书的序言中,重提这段历史:“当时的一流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等,怀抱着为民族下一代谋福祉的愿景,大专家乐于做‘小儿科’,而且是专心致志地高品位、高质量地做‘小儿科’的事业。”王泉根说,大专家们不仅潜心于幼稚园读本以及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编写,还用很大的精力推出小朋友最喜欢的图画书。那时候,包括茅盾、郑振铎这样的大作家,都给孩子写过故事,著名的漫画家丰子恺等人,也给孩子们画过画,“他们都努力做到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是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的国际水平”。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些面向儿童的读本,试图凝聚起民族下一代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如媒体感慨的那样,这样的传统并未能延续下来,而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的童书市场,能称得上经典的基本是国外的出版物。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童书中,只有两本来自国内,其余均为引进图书。近年来,童书出版界也开始反思这一现象,类似民国老课本这些近百年前的童书,又重新走进孩子的视线。
□急功近利,  一味跟风难出精品
  根据开卷图书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2012年我国少儿类图书市场的增速为4.71%。坐拥3亿多儿童的庞大市场,每年有超过6万种童书问世,销售超千万册的超级畅销书也不鲜见。市场一派繁荣的景象下,出版社纷纷向童书领域进军。全国近600家出版社中,500多家已经进军童书领域,尚未涉足这一市场的寥寥无几。
  尽管童书出版被认为是朝阳产业,但正像王泉根归纳的那样,中国儿童图书出版的现状有“三多一少”: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精品少。从儿童图书畅销书排行榜也可见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占据排行榜前列的是郑渊洁、曹文轩、杨红樱、秦文君、张天翼等这些熟悉的面孔。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曹文轩的《草房子》、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儿童文学的代表作,依旧是家长们的首选。
  王泉根指出,孩子们的阅读仍然以“老面孔”居多,而从童书市场的核心儿童文学市场看,我国的儿童文学原创动力不足,内容同质化、跟风出版的现象严重。对于我国童书市场没有诞生出像《哈利·波特》这样的有影响力的书籍,王泉根解释,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作家文笔不行,而是因为很多作家和出版社急功近利,很难做到像罗琳那样潜下心来读书、研究、思索、创作。
  曹文轩已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儿童文学过度市场化、一味迎合读者的隐忧。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同样担心,这一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使儿童文学创作丧失独立性和丰富性。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向多个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作品甚至采用改头换面方式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出版,这直接导致作品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
  以童书市场常见的科普书为例,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肖叶最近就指出,由于科普书籍制作成本高,一些书商为节约成本,就从网上找点图片拼凑一下,只讲趣味性,不顾知识性、准确性,“这样的书是在误人子弟”。
  儿童阅读推广人谭旭东注意到,因为国内童书原创能力较弱,直接促使出版社花重金引进国外作品,如《哈利·波特》等作品,曾先后被国内几家出版社出高价轮番引进,这成为少儿图书价格持续走高的直接推手。在童书引进的风潮中,国内的一些书商迅速跟进,模仿国外的魔幻类图书,推出“恐怖童书”。僵尸、幽灵、吸血鬼是西方常见的文化符号,在原封不动进入中国后,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成人主导,  剥夺儿童阅读权利
  当书店用琳琅满目的童书吸引孩子时,带着孩子前来淘书的家长或许并不知道什么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好书。儿童文学博士王林经常在书店看到这样的情形:匆忙的母亲拉着孩子,焦急地问柜台服务员:我儿子今年读三年级,请问什么书适合他读?柜台服务员通常会不紧不慢地回答:什么书?嗯……好像奥特曼和机器猫卖得挺快的。
  “儿童的所有阅读问题,都可以在成人那里找到根源。”王林解释,受限于阅读经历和知识结构,家长或者放任孩子对阅读趣味的简单追求,或者强迫孩子阅读与其年龄、心理成熟度不相符的书籍,比如让一个小学生去读《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这一现象恰好印证了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的观点,电子时代的到来,正导致童年和成年的界限被日益破坏。
  也正是因为此,王泉根明确反对一些地方推出的幼儿读经活动。在他看来,“四书五经”等经典是成人哲学的经典,集中体现的是成人的意志、成人的目的、成人的理念、成人的文化,其中心是成年人。“从小读经典剥夺了儿童的权利。儿童真正的阅读要从培养兴趣和热爱阅读开始。”王泉根提醒,儿童阅读有一条黄金定律: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孩子是会长大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向小红帽、马小跳说再见,转而去看《草房子》、《汤姆·索亚历险记》,再转而去看鲁迅的作品、莎士比亚的作品,去看《红楼梦》。”
  王泉根解释,孩子明白自己不同年龄段的需要。比如,幼儿园小朋友会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小学生喜欢《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喜欢幻想性文学。而到了中学生阶段,有了自主选择的能力,青春成长期的少男少女就更喜欢看现实性的、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了,喜欢与成长、社会、情感等相关的读物,转而青睐青春文学和校园文学。在王泉根看来,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童书作者,更需要的是延续民国老课本的“儿童本位”传统。
  另一个让童书出版界隐忧的事实是,国内的孩子停止阅读的时间太早。“课外阅读,基本也就是小学到初一这个阶段,初二以后就没戏了,孩子们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肖叶说,与国外的孩子相比,过重的课业负担蚕食了国内孩子的阅读时间。肖叶甚至设想,在科普书封面上印上“最好的教辅”的字样,以吸引家长的眼球,可见这位出版人的无奈。
  王林也认为,如果家长意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认为它比钢琴班、奥数班更重要的话,家长一定能抽出时间给孩子买好书来读。在教育体制一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王林寄望于组织民间草根力量推动儿童阅读,他参与组织了儿童阅读推广人活动。目前在深圳一些地区,儿童阅读推广人已经成为推广儿童阅读的重要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