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多年,这些孩子头回进饭店
“山东哥哥”贵州再访贫困生,特困儿出门也找不出件像样的衣服
  • 2013年06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6月1日,隋刚设宴招待四位特困儿童,作为六一节礼物,而孩子们还从未进过饭店吃饭。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本报记者 张泰来 发自贵州台江
  饭菜上来了,孩子们低头扒拉着碗里的米饭,用眼睛的余光看着桌上的肉菜,咽喉上下动着,却迟迟没有伸出手里的筷子。“多吃点肉,别光吃饭!”看出孩子们眼神中的盼望和羞涩,隋刚端起桌上的菜就往他们碗里夹。
  以资助贵州贫困山区孩子上学著名的“山东哥哥”隋刚,在6月1日这天赶到贵州省台江县,给4名贫困孩子送上一顿“儿童节大餐”,而这竟然是孩子们第一次进饭店。
>> 除国家赠送的电视,再没像样的家电
  “孩子们生活很苦,平时吃饭就是大米饭,菜只有辣椒和蕨菜,一个月能吃上一两顿肉就不错了。”隋刚说,他资助的四个孩子家庭很困难。
  15岁的田龙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在工地上搬砖、拧钢筋,一天能挣80元钱,但一个月能有15天找到活就算是走运了。
  记者在台江县一个废弃茶厂厂房里找到他家时看到,屋里除了一个电饭煲和国家赠送的电视外,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
  母子俩在这间简陋屋子里已经住了六七年。田龙印象里,他家几乎没有过“好日子”。父亲今年清明节去世时除了7000多元外债,什么也没给母子俩留下。
  田龙的卧室墙上,一只破旧的拐杖孤零零挂在那里。提到它,内向的田龙话更少了。隋刚悄悄告诉记者,这是田父生前用过的。  不懂汉语,田妈妈把米酒一碗碗递上来,用苗家特有的方式表达谢意。
  为了参加午宴,田妈妈在卧室里翻了半天,想为儿子找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却没有。最后田龙还是穿着原来的衣服出了门,出门前,妈妈把儿子的衣领整了又整,理了又理。
>> 不要90元补助,也要走读给父母做饭
  跟田龙同住在废弃茶厂的还有他14岁的小伙伴田平。4楼楼顶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就是他家,小屋外面堆满了废旧木材。
  一张不到一米宽的床,为防漏雨,床上还撑着一块塑料布。3年来,田平和姐姐租住在这里,挤在这张小床上。屋子角落里堆放着书籍和一个电饭煲,这儿是他们的卧室,也是他们的厨房、书房。
  在台江县城,有很多田平、田龙这样的山里学生租房走读。根据当地政策,住读生每天可以得到3元钱的午餐补助。选择走读就意味着放弃了午餐补助,但这些孩子都“不愿意住校”。
  原来,他们放学之后,还要回家给爸妈做饭。隋刚解释说:“只有住校才能拿到90元的补助,但住了校就不能给爸妈做饭,这势必影响到爸妈打工挣钱,这对本来就贫困的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孩子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选择。”

>> 插秧割稻喂牛,13岁孩子精通所有农活
  张贵洋的家在台江县城西面的猫猫坪。“猫猫”在当地的意思是老虎,隋刚告诉记者,那里以前很荒凉,解放之初还有过虎伤人。
  经过半小时汽车和1个多小时步行,记者跟随隋刚来到张贵洋家。一座全木结构的二层小楼,看上去建成至少50年了,屋瓦上长了厚厚的苔藓。
  除了国家赠送的电视机,他家再没有第二件家电,仅一张海绵脱落的沙发椅稍有现代感。
  13岁的张贵洋和妈妈、爷爷、姐姐、哥哥等十多口人挤在这栋楼里。父亲3年前因肝癌去世,家里靠务农的母亲苦苦支撑,农闲时母亲上山砍柴卖钱。“种地只能有饭吃,没经济来源。”张贵洋的母亲用生硬的汉语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的张贵洋精通了田里所有农活,拔秧苗、插秧、割稻子样样不落。见到隋刚,他兴奋地拉着他看自己在山壁上挖的储物洞,带着他喂牛,给他打树上的果子吃。
  临走时,他悄悄趴到记者耳边说,“清水江深比不上山东哥哥的恩情深。”说完,害羞地低头跑开了。

为捐助孩子 隋刚要卖火炬
  从2008年至今,隋刚坚持每年到贵州一次,探访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他的脚步遍及黔东南十几个县。
  他的善行感染了周围的人,目前有近3000人加入山东哥哥助学行列,默默为从来没有见面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最让我感动的是滨州一个女孩柴婧婧,从小耳朵失聪,凭着自己的顽强努力,找到了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挣钱不多依然坚持每月从工资里拿出钱来资助贫困孩子,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三年。”隋刚说。
  这次一同来贵州的高文是在报纸上看到山东哥哥的事迹后主动联系的隋刚。出发前听说有个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双旱冰鞋,他就买了一双。见到张贵洋后,他捐出1000元钱,把他当成长期资助对象。
  隋刚说,回去后,他打算组织个义卖,把自己的全运会火炬和一些收藏册卖掉。“义卖得的钱,我一分不要,全部分给这十来个家庭贫困的学生。”  本报记者 张泰来
从一个隋刚到 数千“山东哥哥”
  2010年5月,本报收到贵州山村一苗族女孩的来信,寻找多年资助她上学的“山东哥哥”隋刚,想见他一面。
  本报将女孩来信的消息进行刊登,一篇名为《隋刚哥哥,您在哪里》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根据小女孩提供的信息,记者联系上这位“山东哥哥”隋刚。自2003年开始,他不间断地资助着贵州数名贫困的苗族孩子。
  隋刚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许多社会爱心人士都加入资助贫困生的行列。
  截至2010年5月25日,报名结对资助贫困生的人有2000多,为满足他们的愿望,本报又在山东、贵州、北川、玉树四地启动了“山东哥哥”助学大行动,报名者踊跃。 (本报记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