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非典到H7N9:
一个ICU主任的十年
  • 2013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石念军
  若干年以后,孙文青一定会像想起“非典”一样,记得2013年5月16日上午。当天,作为省级H7N9医疗救治专家组骨干成员的他,在枣庄市立医院送别我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康复出院。至此,以医疗救治的重大胜利为标志,我省抗击人感染H7N9禽流感之战阶段性告捷。
  自4月22日火速驰援枣庄,孙文青及其救治团队历经26天的卓越工作,力助我省首例H7N9患者起死回生。
  这注定是一段难忘的光阴。十年前,几乎是同样的春夏之交,孙文青在自己就职的山东省胸科医院隔离病房里,与我省唯一一例“非典”患者休戚与共。时空的流转不仅映照出一省一地应急能力的蜕变,而且清晰勾勒出一个医生的十年长成。
  ■ 应急而战
  时间闪回到2013年4月22日上午8时许,这个星期一的早晨,山东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文青,要在位于济南市烈士山东路的东院区例行大查房。
  山东省胸科医院的东院区,是主要收治各类重症呼吸、结核、脊柱关节骨伤类患者的病区。三年多前的2009年冬,就是在这里,作为我省唯一一家甲型H1N1流感省级定点医院的省胸科医院,收治了大批从各医疗机构转来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括危重症患者。当时,直面“甲流”的医疗救治团队,正是孙文青带领的ICU。历经“非典”、“甲流”的成功救治经验,孙文青团队已经成为省内呼吸病重症领域的翘楚。
  电话突然响起,孙文青立马就听到了院长高大川略带急促的话语:“赶快到西院区,马上和我到枣庄会诊。”
  西院区,是他们对省胸科医院历山路院区的习惯称呼,二者约有13公里的距离。赶路的时候,孙文青已经隐约感到,“可能发现H7N9疑似病例了。”
  山东省胸科医院院长高大川是山东省卫生厅确定的我省省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文青是省胸科医院确定的院级专家队伍“第一梯队”负责人和省专家组的骨干成员。
  自3月中下旬,防控H7N9就已成为这个在“非典”、甲型H1N1流感等医疗救治工作中战功显赫的医院的重要任务。
  “与十年前的非典相比,所有的工作都有条不紊的开展,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情绪。”孙文青坦言,经历过“非典”和“甲流”的磨练,类似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已经日臻成熟。
  相比‘非典’时期的人心惶惶,H7N9的应急行动始终都在静悄悄地进行,外松内紧、忙而不乱。
  “接到电话的一瞬间,心里还是非常有数的。”孙文青说,尽管当时我省首例H7N9患者还没有最终被确诊,救治工作的方向已经比较明确。
■ 非典经验
  就这样,如同冥冥之中的宿缘,隔着十年的时空,孙文青和他的救治团队又一次站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反应的最前沿,作为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尖刀部队”正面迎战H7N9。
  十年前,孙文青31岁。他至今记得,当年4月中旬,医院突然就接到了省卫生厅的指令,做好收治“非典”病人的准备。那时候,他刚刚从上海进修归来,进修的内容正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我省首例非典患者的发现和确诊让进修课程第一时间派上用场。
  作为迄今十年间国内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非典”带给人们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孙文青坦言,每一次重大突发性传染病,对医技创新都是一次大的推动。“非典”让大家熟悉的正是无创呼吸机的使用,“甲流”推广的是“人工肺”,H7N9则让“人工肺”的普及深入到社会层面。
  几乎每一个受访医护人员,在谈到H7N9疫情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到十年前的“非典”,和暴发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应急方案,让这三大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同一种记忆中的不同截面。
  1998年进入省胸科医院的杨汝燕也经历过2003年的那场非典。在这次抢救我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张某的过程中,她坦言,没有了10年前的那分紧张,更多的是从容。
  “国家级、省级、市级专家三级会诊,一切都有条不紊进行,我们心里有底儿,这个病人肯定能救过来。”杨汝燕说,团队中几个“90后”护士在这次抢救过程中表现出的从容、淡定、勇敢、担当,令她刮目相看并为之自豪。
  高大川在“非典”和“甲流”期间也一直坚守一线,参与并指导医疗救治。他说,“非典”和“甲流”不仅有效提升了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水平,而且直接推动了临床医疗救治的进步。
  我省首例H7N9患者张某4月21日傍晚入院以后,作为省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高大川及时到枣庄了解相关情况,对当地医院的应急反应予以肯定。他说,“枣庄市立医院的会诊意见和抢救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在历经非典之后,全省卫生系统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反应,呈现出有序、高效的状态。”
  应急反应恰当是抗击疫情的第一步,孙文青团队的卓越表现则直接关系着抗击H7N9的最终胜利。
■ 笃力而为
  直面任何一个大事件,大抵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初发之时,紧张、焦急、因不确定感而压力倍增;待到克服之后回头望,虽则惊心动魄,却也释然又充实。
  孙文青深知这一点。十年前,在“非典”隔离病房内,足足50多天,虽然每一天都会看到患者的病情好转,但只要病人还没有走出病房,那种不得释放的压力始终笼罩。“甲流”期间也一样,病房内,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病房外,整日徘徊的家属愁眉锁目,这个细心、内敛的青年医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新型病毒引发的重症面前,没有既有的成功经验可循,孙文青知道,自己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学识积累、经验沉淀和专业判断,见招拆招,把一切都计划和推演到极致。
  尤其是在事关社会情绪稳定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只要是站到了医疗救治的最前沿,他所面对的,就是层层叠加的无形压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孙文青是4月22日上午11点多,和高大川同车抵达枣庄市立医院的。在今天谈起那最初的情形,孙文青仍会不断提及这位亦师亦友的院长,“到了枣庄以后,高院长带着我们立马进病房看病人,接着就开始会诊讨论,一直讨论到下午两点多,也没有吃午饭。”
  “我们一直在关注,同步查看着上海、浙江、江苏等一些地方患者的病状及救治情况,可以说山东这例的重症程度,在全国来看,也是比较严重的。”孙文青说。“专家赶到时,患者已经使用百分百纯氧的呼吸机,压力也调到最高,这意味着呼吸机的支持已经到顶,不能再加压了,再加就会出问题,但即使这样,病人的氧气供应还是不够用,当时我们决定,病人一定要上人工肺。”
  孙文青坦言,虽然当时尚未确诊患者就是感染了H7N9,但他们清晰地知道,如果不上“人工肺”,这个病人可能连当天都撑不过去。在场的山东省卫生厅巡视员康永军当即协调,让省胸科医院ICU医护团队带“人工肺”驰援枣庄。
  “人工肺”是临床救治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当今最先进的设备,山东省胸科医院则拥有目前省内唯一一支技术成熟的“人工肺”医护团队。
  “当天下午一点多,我接到电话,安排我们准备设备。”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杨汝燕说,拆卸包装完备后,他们团队6名医护人员当天下午就携带设备赶往枣庄。“由于当天下起了雨,车速受到影响,到枣庄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团队人员顾不上休息,当即为患者开始试机。省卫生厅巡视员康永军则一直守在现场,他说,患者才36岁,三个孩子又那么小,我们一定要救活他。直到次日凌晨2点看到上机成功后,他才离开。
  事实证明了孙文青团队决断的及时与准确,省专家组内部曾多次分析此次病例中“人工肺”的使用——他们认为,“如果这个病人当时再晚6个小时就诊,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如果晚一天上‘人工肺’,也一样。”
■ 淬火而生
  “非典”、“甲流”、H7N9,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位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的十年亲历,俨然是我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鲜活记录。
  回顾我省两例H7N9患者尤其是首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孙文青直言,“虽然一切都在预判之中,但比最初想象的要快。”
  我省首例H7N9患者张某,4月22日晚间入院,当晚10点就因“呼吸衰竭”被下达病危通知书。但经过孙文青团队的努力,仅仅26天即起死回生,顺利康复出院。而若算及达到出院标准的5月10日,医疗救治周期仅为20天,其治疗效率非同一般。
  孙文青认为,这与临床方案的准确、详细与果断是分不开的。例如,考虑到激素使用后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孙文青说,此次救治过程中,他们一方面降低激素使用量,一方面缩短使用周期,进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护理上,团队护士长杨汝燕和同事始终坚守重症监护室一线,日夜守护着患者张某。考虑到患者痰液黏稠,单靠吸痰管吸痰效果不佳,同时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孙文青和杨汝燕就应用气管镜为患者吸痰,有一次,脓痰直接喷射到了他们的面罩上,他们也并不在意。
  医疗监护上的每一分精进,对医护人员也就意味着更为艰辛的付出。杨汝燕介绍,他们4个小时一个班,“猴服”全副武装。其间,每个人都是浑身汗水。为此,护士姚霈的下巴和身上捂出了不少痘痘,而对乳胶手套过敏的护士毕文静,两只手上都起了大片大片的红斑。护士李新英2009年甲流期间曾晕倒在岗位上,这次驰援枣庄却也毫不迟疑。5月下旬将举行婚礼的男护士李云也是如此。
  年轻医师刘春利同样在4月22日驰援枣庄,5月15日回到济南时,有孕在身的爱人则已经到了预产期。但回忆这一段经历的时候,他仍然强调,高强度的业务经历让自己受益终身,对于家庭的困难则只字不提。
  忆及“非典”、“甲流”、H7N9等这十年间最为重要的三段经历,孙文青也一样淡然。尽管平素最依赖自己的女儿眼下正面临着小升初,但他只是说,病人感激自己的救命之恩,自己则珍惜病人带来的人生启迪。
  是的,任何一次由新型病毒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医患的生命与忧患也因此紧紧系于一身,正如孙文青在患者张某出院之际用苍劲有力的隶书写下四个大字:“同舟共济”。
  或许也正是因此,孙文青从来都强调,H7N9医疗救治的重大胜利是全系统、全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言辞举止,不激不厉,不温不火,完全没有那种印象中“冲锋先遣官”的豪迈与粗犷。尽管,同样是这位在省级专家组里论年龄、论资历、论职称都属不折不扣“小字辈”的青年人,几度力排众议建言诊疗方案并获临床实践佐证。
  时间让他们遭遇一切,他们则无愧于时间的磨砺。所谓大医精诚,大抵就是如此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