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大油气管道破解能源安全困局
  • 2013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赵恩霆
  历时3年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6月4日建成,成为继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中国第四条油气进口陆上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工程目前已完成94%,2014年前也将建成投产。由此,中国已在西南、西北、东北三大方向完成能源进口通道格局,并与传统的海上运输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国油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
  当前,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五成。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原油进口的多渠道和运输方式多元化尤为重要。中东和非洲仍是未来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资源地,中国进口石油的八成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长约885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劫案不断。四大陆上油气进口通道无疑使得中国油气进口运输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的困境得到改观,对中国国家能源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南方向:
中缅油气管道
绕开马六甲海峡
助力西南发展

  2009年3月,中缅两国签订了修建中缅油气管道的政府协议。2010年6月3日,缅甸段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起始于缅甸印度洋沿岸城市皎漂,自西南向东北穿过缅甸全境,缅甸境内段长793公里,从南坎进入中国云南境内。天然气管道每年能向国内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意味着,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后的供气量将相当于去年进口量425亿立方米的四分之一。中国境内段敷设至贵州安顺后“油气分离”,原油管道向东北敷设至重庆,天然气管道向东南敷设至广西贵港,并与西气东输二线联网。
  不过,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和缅甸政治体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进度曾一度滞后。目前,除了已完工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外,原油管道也已完成了94%,将于2014年前达到投产要求,设计能力为每年输送2200万吨。
  近年来,缅甸沿海地区陆续发现一些储量极高的天然气田群,目前缅甸的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位,而其供应市场主要面向泰国和印度。与此同时,中国西南市场由于缺乏原油,一直是成品油净输入区。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无疑将破解目前西南地区炼油原料的困局,并满足西南和华南地区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缅甸天然气增加了一个新的大市场,每年可为缅甸带来15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当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海外石油进口中近八成来自中东和非洲,而产自这两地的原油又必须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这一海上通道运往中国。虽然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共管,但海盗活动猖獗,且一旦爆发地区冲突极易被封锁;同时,该海峡承担了全球原油和油品运量的四分之一,运力已饱和。
  中缅油气管道开通后,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部分可直接借此输送到国内。据推算,未来中国经马六甲海峡进口的原油比重将降至六成以下,中缅管道可分流一成左右。因此,中缅油气管道在降低中国进口原油运输成本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破解马六甲海运困局、保障能源运输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西北方向:
中哈原油管道 中亚天然气管道
最早陆上通道
对接西气东输

  如果说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国陆上西南方向最新的一条能源进口通道,那么中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则是中国首条境外原油进口管道。这条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经过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口岸进入中国,最后到达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全长1200多公里,开启了中哈两国能源合作的新时代。自2006年5月中哈原油管道正式通油以来,已累计进口管输原油5080万吨,贸易值达328.5亿美元。
  中哈原油管道工程是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第一条大口径原油输送管道,是中哈两国政府间经贸合作、能源合作的第一个跨国管道项目,有利于中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使中哈俄三国的石油管道运输体系得以联网,为中国提供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
  继中哈原油管道之后,又有一条连通中国和中亚的天然气管道建成,即被喻为新时期“能源丝绸之路”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是世界上第一条在不采用联合体模式下,由多个法律主体分别建设和运营的跨多国长输管道,也是唯一的两条管线同时施工的天然气管道工程。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于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的格达伊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最终到达中国新疆霍尔果斯,进而与国内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相接。中亚天然气管道全长约1800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2009年12月14日,A线成功实现通气。2010年10月26日,B线投产,实现双线通气,C线正在建设中。
  2011年6月,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在广州竣工,标志着这条总长超过1万公里、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线全线贯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项目,也是中国第一条境外进口天然气的大型输气通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清洁能源比重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天然气来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    (下转B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