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入托”大医院,提升服务技能□家门口就有专家,百姓看病方便了 |
“托管模式”让卫生院人气旺了 |
本报记者李倩通讯员孟庆楠 | |
- 2013年06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专家到基层坐诊,给基层医院带来了人气。
本报记者 李倩 摄 |
|
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举步维艰,这种现象在很多大城市并不少见。为破解这一问题,早在2011年济宁市就开始进行帮扶式托管模式的探索。截至目前,已有14家乡镇卫生院入托了公立医院,不仅分流了拥挤的大医院病患,也让原本难以生存的基层医疗机构重获生机。 关门6年的卫生院“起死回生” 12日上午10点多,位于高新区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柳行分院院内停了不少前来就诊的车辆,患者络绎不绝。装修一新的一楼诊室内,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玉麦正在为刚查出糖尿病不久的患者做健康指导。 “平常的头晕自己一直都没当回事,如果不是专家到我们小区义诊,我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现在想想还真是后怕。”今年59岁的胡长荣家住杨庄村绿色家园小区,自从查出糖尿病后,每隔一两个星期她就到医院查血糖,“杨主任每周二、四在柳行坐诊,我们村上的几个病友不用再挤大医院了,而且到卫生院查血糖每次只要5块钱,日常的治疗也都是三甲医院的方案,方便又实惠。” “不用到大医院排队,治疗方案和服务都来自大医院,即使身体出了问题也可以双向转诊,不仅省钱,还节约了不少时间。”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和胡长荣一样的患者都从这一举措中感觉到了便利。而专家的输入,设备、技术与大医院的共享,也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卫生院带来的人气。谁能想到,两年前,这还是一家已经关门6年的乡镇卫生院。
专家走基层,居民更受益 “社区卫生院报销比例高,加上专家定期到基层坐诊,令不少患者回流基层医院。”柳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院长张林亭说,社区卫生院的新农合报销比例最高能达到80%,而三级医院只能报销40%-50%,尤其是三级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后,为卫生院带来了人气。 根据《济宁市县级以上医院帮扶式托管乡镇卫生院指导意见》,全市各县区确定一家乡镇卫生院“入托”一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试点,传递先进的技术、管理等服务要素,实现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截致目前,济宁共有11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14家乡镇卫生院建立起了帮扶式托管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托管的黄屯卫生院及王因卫生院业务收入分别比托管前增加了40.3%和36%,长沟镇卫生院日门诊量是原来的5倍,年住院人次是原来的7倍。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济宁进行的医院帮扶式托管试验在各地运行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都救活了那些运转困难的基层医院。而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专家‘走基层’,也给当地居民带去了便利。
相关链接>> 医疗资源 运转更高效 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医联体”作为医改新名词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事实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0年,就开始了类似于“医联体”的探索,目前该院已先后整合成立西院区暨中区人民医院、消化病医院暨山东省消化病防治中心、北院区暨肿瘤医院、东院区暨康复医学中心和王因、黄屯、柳行等分院,形成了1个三甲总院、3个二级医院、4个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服务站的集团式发展模式。 近日,济宁出台了《县级以上医院帮扶式托管乡镇卫生院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医联体”,助推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统筹。“建立区域医联体,目的是通过实现分级医疗,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和就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同时提高对各级和各类医疗机构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和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的双重问题,如果医联体运作得当,就可以实现医患双赢。”济宁市卫生局局长焦华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