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略职业打假人的神秘“圈子” |
圈内资源共享,拿到赔偿要分成本报记者秦雪丽 | |
- 2013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王军说,打假不可能干一辈子,但目前他依然在路上。 记者 秦雪丽 摄 |
|
打假人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近日,记者拨通职业打假人王军(化名)的电话,他沉思了许久才答应接受采访。他说,外界对职业打假人有很多误读,他愿意谈谈他们这个一直备受争议的群体的生活和现状,让人们对职业打假人有个准确的认识。 一次维权经历 让他走进打假圈子 第一次见到王军,没有当初想象得那么神秘,没有帽子、墨镜以及其他服装工具的“修饰”,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不到30岁、满脸笑容的普通年轻人。 在最初联系王军确定采访时,他犹豫了许久,长期的工作性质使他谨慎地询问记者是怎样认识他、并获得联系方式的。沉思良久后,他说愿意聊聊包括他在内的这一群体的真正生活和现状,因为外界对他们有很多误读。 王军说,进入这一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维权难的经历,他也不例外。他曾经在商场内买了一种食品,食用后拉肚子,到商场找负责人协商,对方却让他拿出证明食品存在问题的检测报告,以及造成拉肚子的证明,否则不予赔偿。 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王军说,为此他到处搜集证据,并在网上咨询相关法律专家及维权人士,“光电话就打了40多个。”后来,他在网上认识了天津的一个职业打假人,对方给了他很多建议,并找出了这件食品在包装方面的诸多问题。最终,王军获得了相应的医疗费用赔偿。 这次维权经历让王军感触良多,慢慢地开始接触并进入了这个圈子,直到目前,已有六七年时间。 单纯靠打假为生 一年能赚四五万元 对于外界认为的暴利,王军笑着说:“人们对此可能有很大误读,干这一行和干普通工作差不多,想发财是很难的。” 王军介绍,职业打假行业也讲究名气的大小,一些名气大的前辈确实能拿到丰厚的收入,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职业打假人来说,一年下来,去掉买食品的钱、路费、住宿费等成本,也就剩余四五万元,有时拿不到赔偿还得赔钱。 每一个职业打假人,都有自己的打假方向。王军说,他主攻食品行业。“据我所知,目前全国有400多个主攻食品的打假人。”食品行业不是最挣钱的,但打假人数是最多的,因为入门比较简单,尤其是食品包装的标签标志等问题,找起来既轻松,成本也很低。 在打假行业,服装类是最赚钱的,因为相比食品,服装的价格很高,一件衣服就可能值上千元,但这一行业门槛很高,需要很好的专业技术才行。 王军说,尽管食品有“10倍赔偿”一说,但实际上,他们很少能拿到10倍赔偿,大都是3-5倍,因为厂家会讨价还价,工商部门也只能介入调解。“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路费、住宿费等成本太高,实在耗不起,看着赔偿差不多就算了,不能太较真。” 王军透露,外界都称他们是职业打假人,其实在业内,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或个体门店,有最起码的稳定收入,而且有一个共同点:闲暇时间比较多。“如果单纯靠打假为生,会过得非常辛苦,压力会很大。” 经常被跟踪 还会接到恐吓电话 职业打假人的特殊身份及行为,也引起了很多商家、厂家的不满。在记者联系王军的前一天,他又接到了一个厂家的恐吓电话。“这很正常。”王军说,尽管有时也会感到害怕和不安,但他已经习惯了得罪人。 也许是工作性质的原因,平日里,王军喜欢看逻辑性很强的警匪片,“从中能学到不少防跟踪的技巧。”王军笑着说,干他们这一行,很危险,经常被人跟踪,圈内不少人都有过被打的经历。 王军说,每一次打假背后,都有辛勤的汗水,尤其是深层次的产品质量问题,有时为了搜集证据,得准备大半年时间。但并非每次打假都能获得相应的赔偿,有时商家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所以,圈内人大都有隐形摄像机,拍下买东西的全过程作为证据。” 信息共享背后 有一条分成利益链 “在这一行,信息就是金钱。”王军说,单靠个人的力量打假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面对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采取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比如,针对一个产品,大家会共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相互沟通,找一个切入点,然后集体到各个城市投诉举报。” 王军说,这样抱团投诉维权的成功率比较大,也比较有影响力,容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信息共享的背后,业内也有一条利益链,比如拿到信息的人如果打假成功,需要给信息发布者一些信息费,以便以后更好地合作。 此外,面对一个问题复杂、不好入手的打假案例时,个人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向业内的一些资深前辈请教。“他们会给你出很多主意和建设性的意见。”王军透露,打假获得赔偿后,根据潜规则,也需要给这些前辈一些好处。 王军说,在行业内,一些知名的前辈都注册了公司,公司化运营打假,比如王海,但大部分人依然是单打独斗——但在单打独斗过程中,都会与圈内人时刻保持联系,加强协作。 记者对话打假人: 打假没有门槛 但一定有“禁条” 记者:当初入行时,是否有想当打假维权英雄的情结,还是完全只是为了钱? 王军:和很多入行者一样,因为经历过维权难的事,所以走进这个圈子,但后来发现这个行当还能挣些钱,这也是坚持下来并越走越深的原因,里面不可能没有私利。但干得久了,你会发现这个行业也赚不到多少钱。因此,不少人又退出了这个圈子。 记者:你打算一直干这行吗? 王军:据我所知,业内没有人打算一辈子干打假,很多老前辈都隐身退出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确实挣到了钱;另一方面,这一行干久了,得罪的人太多,结怨太多,太危险。 记者:外界对你们的身份很有争议,你怎么看? 王军:争议一直存在。有时去部门投诉,与商场负责人沟通时,对方态度里也夹杂着一些歧视色彩。但入行这么久,我从来没有感觉这一职业有什么不妥。 各行有各行的规则,在我刚入行时,带我的老师就说过,不要逾越法律的界限,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当维权,不要拿超过法律规定的钱,我们也一直这样做。在社会规则内,我们拿到的都是合法合理的、应该得到的。 我们不喜欢被外界称为职业打假人,我们更喜欢被认为是普通消费者,在圈内,大家也都是这样认同彼此。 记者: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一些职业打假人涉嫌敲诈勒索被判刑的案子,你怎么看? 王军:职业打假人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因为行业没有标准和门槛,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怎样做取决于个人的想法,这就牵扯到一个自制力的问题。 有些人确实只是为了要钱,遇到厂家存在严重问题时,就“狮子大开口”,但这种人终究不会持久,触犯了“禁条”,也终将受到惩罚。 记者 秦雪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