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上追人生,方寸得风流 |
——记人物肖像治印艺术的探索者李荣川 | |
- 2013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风派横流,是华夏艺术宝库中耀眼的明珠。肖像印出现于清代后期,至建国时也不过聊聊数钮,而雕刻简单,不为印学界重视,几乎无传统可言。据资料追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才有人初探,与中国篆刻“大军”相显少之又少。而在方寸之间以刻刀彰显人物,所刻又为大众熟悉的当代人物系列肖像,且蔚成煌煌大观者,视野所及,李荣川先生当为开拓先者。 荣川先生对于人物肖像印的探索,已有多年的追求,下过艰苦的基本功夫,积累了丰富的篆刻创作经验。首先,肖像治印不同于文字篆刻,文字篆刻讲究的是文字条线的形质、形态、空间分布所带来的对于风格的意会和理解,它所传达的美感经验有体悟性质,刀法的种类少而凝炼。而人物肖像石刻则首先要求篆刻家对人物的五官及表情特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所有繁杂的刀法,都必须紧紧围绕具象而准确地呈现出这些特点而加以不拘一格地运用。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荣川先生不仅在石面上下足了功夫,更重要的是,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审视人、研究人上。每有刻事,他首先要阅读、研究被表现者的人生阅历、性格特点、乃至人生情感,研究如何在准确呈现肖像特征的基础上,将被表现者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只有这样,作品才能骨肉丰满,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 就一般形态而言,人物肖像篆刻就是在石头上用刻刀画画,但具体分析这种画画的表现方式,其中则别有境地。与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画迥异,用锋利的钢刀在坚硬的石头上画画,其挥洒自如、心手合一的程度,远不及以柔软的毛笔和宣纸。况且,刻家还要使人物的形与神在方寸之间达到完美自然的统一,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充分调动点与线、光与影的表现力,荣川先生在驯服手中那把不听使唤的刻刀中,走过了数十载春秋,刻刀在石头上行走所发出的磕磕之声,仿佛是在镌刻岁月深情的唱片——热爱之音、耕耘之声,以铁和石的冲与撞、切与分,演绎着荣川先生的艺术生涯。 不同于木刻——材料性质的不同自不必说,木刻的幅面一般相对宽松,在木材上呈现人物表情的手段也相对丰富,而在坚硬的石头上去表现,情况就要危险得多:一是石头的质地硬而脆,没有弹性,容易崩坏,刻刀驾驶点线时必须精准到位,否则没有弥补的机会。二是石面小而局促,刻家用武之地窄仄,有时单线条要同时具备复合线条的功能,一刀下去,境界要么全出,要么被遮蔽,较少回旋的余地。因此,在表现人物典型特征时,要保持金石的本性,又要创新刀法,刻家必须具有高度提炼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荣川先生的人物肖像石刻,具有全新的技法探索层面的意义,他在硬中求韵、疏中求密,为篆刻治印艺术贡献了新的品种。 作为石刻艺术肖像治印的探索者,荣川先生知难而进,用自己的刻苦用心,抒写出了石上追人生、方寸得风流的创作佳话,他那种石痴的境界,将进一步促使这门艺术向前发展,必将蔚为大观,其意义却不囿于这坚硬的方寸石面。 (雪松) 艺术家简介 李荣川,1957年生于福建南平。祖籍山东博兴吕艺镇。别号“灰庄子民”、“鲁北川翁”,斋名“乐安印室”。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广告协会会员、山东省新闻美协常务理事,滨州市书协、美协、常务理事、会员、滨州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火天印社常务副社长。山东美协名誉主席,影视文化学会会长。 1980年偶遇印匠启蒙,潜心研学,大量临刻秦汉精髓。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金石篆刻三十多年,先后治印两千余方,肖像印三百余方,并大胆将人物山水写意画引入篆刻之中。诸多印选相见报刊并在国家、省、市获奖。尤其对肖像印研爱有加,作品仿秦汉之风,掘创新之诂,本籍领导及书画家多有收藏其刊石钤章者。传略及作品被收录于《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世界书画家辞典》等十几部辞书,并上传多家网站。篆刻作品《三十六计》2001年荣获国家文化部书画大展赛金奖,2005年荣获滨州市政府首届“文化艺术荣誉奖”。2012年3月为周恩来总理刻制的系列肖像印章被中央文献研究室收藏。原周恩来秘书纪东将军、原卫士高振普将军为其题写“铁笔传神,石上生辉”的评语。
麦迪 李咏 毕福剑 田亮 水均益 白岩松 李宁 郭德纲 姜昆 李国盛 李建华 冯巩 李金斗 李嘉存 赵本山 王宝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