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超过一定程度,是经济紧缩的明显标志。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却遭遇“最难就业季”,这是就业观念、经济结构转型过慢带来的无可回避的结果。 中小企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重要的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曾表示,我国中小企业达到1023万家,占企业总数99%,提供了城镇80%的就业岗位。然而,许多大学毕业生却视中小企业为畏途。2013年,北京地区不同性质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上市公司、国企、合资、事业单位、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虽然岗位占比最高,但是岗位竞争指数最低;相反,报考国企、公务员,一再受到青睐。大学培育出来的毕业生不待见民企,羡慕低风险稳定回报的工作,缺乏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很难想象可以靠这样的群体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大学生就业可以倒推,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经历了怎样痛苦的、被鄙视的过程。 社会分工细化,一些原先没有的岗位纷纷出炉,比如星级饭店除虫师、房价评估师、中老年人护理师等等,需要的人数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计——但结果不容乐观,择业市场出现双向不对等,有社会需求的工作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经历没有让一些人学会创业与脚踏实地,而仅仅是为解决教师工作而设置的专业,就是误人子弟。 大学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失业率,将成为长期趋势,也是国际惯例,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总是要面对。如果能够倒逼出中国教育模式的改革,能够让我们更尊重民企、更尊重市场、更尊重专业分工,那么,谢天谢地。(摘自《解放日报》,作者叶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