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牟宜之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牟宜之(前排右一)与古牧、许世友等合影。
     牟宜之,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南方周末》6月20日一篇题为《乱世名士牟宜之》的长篇报道,让很多读者对这位“乱世名士”有了一定的了解,报道的推出大概源于牟宜之纪念馆的最新落成。
  牟宜之,是一位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命运曲折、跌宕起伏,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中国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主持人吕宁思评价说:“牟宜之学养深厚,擅长古体诗,生平赋诗200余首,咏史言志、直刺丑类,彰显出超常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其锋芒、其胆识为当时所绝无仅有。其诗篇品格高标、气韵雄浑,直追汉唐,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高峰之一。”
  □ 邓撰相

■一位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
  5月26日,牟宜之纪念馆在其故居日照经济开发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隆重开馆。中国政协原副主席何鲁丽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李锐、著名诗人邵燕祥等200多位领导、诗人、书法家为纪念馆题写了诗词。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牟宜之的亲属、王尽美、朱德、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及后代出席开馆仪式。
  开馆仪式上,日照市委书记、人大主任杨军说:“牟宜之不仅是日照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山东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于建党初期,参加革命,在民族危亡之际投身抗日洪流,舍生冒死、毁家纾难,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和枪林弹雨的考验,铸就了铮铮铁骨。他崇尚真理、仗义执言,能够为真理而牺牲一切。这是革命者宝贵的品格,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时间回到2009年那一页,会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认识牟宜之。2009年,是牟宜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在他百年诞辰之际,《牟宜之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收录了其从20岁到66岁去世前创作的179首诗。诗集一经出版,就引起极大反响,2009年5月31日人民出版社曾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牟宜之诗》出版暨诗人百年诞辰座谈会,以缅怀和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
  作家、学者刘方炜曾这样说:“我们一时真不敢相信竟然有这样一位奇异的诗人曾经与我们在一个时代生活并写作。我们坚信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位生前从来没有发表过诗作的足以与汉唐大家比肩的伟大诗人。诗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傲岸独立之精神价值。诗人的存在使我们得以领略一种奇观——诗人以手中一支笔与整个癫狂时代相抗衡!在文化大劫难的严峻岁月,以一人之力为中华民族坚守着文化的尊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主持人吕宁思说:“牟宜之学养深厚,擅长古体诗,生平赋诗200余首,咏史言志,直刺丑类,彰显出超常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其锋芒、其胆识为当时所绝无仅有。其诗篇品格高标,气韵雄浑,直追汉唐,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高峰之一。”

■神州那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
  诚如是,牟宜之,是一位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命运曲折磨难、跌宕起伏,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中国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牟宜之(1909—1975),1909年生于山东日照,曾用名牟乃是,字去非。出身于乡绅人家,少即聪慧。其姨夫丁惟汾,既是训诂学家,亦是辛亥时期革命家,曾任同盟会北方负责人,系国民党元老之一。牟宜之自幼师从丁惟汾,深得丁惟汾赏识、喜爱,自幼经常被携至左右,点拨、启示。长期耳濡目染,书卷熏陶,对学问增长、思想上的进步都产生深远影响。牟宜之十五岁就读济南正谊中学时,丁惟汾在北京执行部工作,他与姨家表兄丁君羊同住在丁家。丁君羊这时先后任青年团和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其间,通过他,牟宜之接受了不少新思想。通过他,牟宜之还结识了共产党人王尽美、邓恩铭、安哲等。1925年,16岁的牟宜之加入青年团,积极参与济南的学运活动。
  1927年丁惟汾将牟宜之转学到北京中国青年会中学就读。毕业后,牟宜之远赴武汉投考国共两党合办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未及入学,即被党组织派回山东。
  不久,发生“四一二”事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济南的丁宅亦无法庇护,牟宜之便回到故乡,参加日照暴动的组织工作。1932年暴动失败后,赴日留学。在日本,结识了郭沫若等流亡日本的革命者,与他们一起在旅日华人中传播抗日思想,同时也接触和领略到西方现代文明。
  1934年,牟宜之自日本回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这期间,他曾在山东省教育厅乡村教育委员会、《旅行杂志》、《山东日报》等单位工作,由于他不断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讥讽,受到反动统治当局的多次迫害,曾被中统特务注销《旅行杂志》记者证,失去了职业。
  1937年“七七”事变后,眼见大片国土沦陷,他忧心如焚,写下了“神州那许陆沉了,投笔从戎事国殇”的诗句。怀着抗日救国的赤诚愿望,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要求奔赴延安。办事处的人得知丁惟汾是他姨夫,便派他到沦陷区进行抗日斗争。牟宜之于是又回到山东,利用上层关系担任了国民党乐陵县长。这里土匪遍地,司令如毛,你争我夺,混战不断。牟宜之巧妙地利用几大土匪豪绅势力之间的矛盾,先使县政府站稳了脚跟,又和乐陵县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党组织的领导帮助下,彻底地改组了县政权和县武装,使大批共产党员充实进来。这样,乐陵县的抗日民主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其间,他严厉打击了土豪劣绅和日寇奸商的不法活动,抓获了一些公开贩卖毒品的日本商人。在审理时,一位日商咆哮公堂:“我们是日本人,你们中国人管不着我们!”牟宜之拍案而起,怒斥道:“你们在中国土地上贩毒,触犯了中国法律,我不但要管,还要杀你们这群家伙!”当即将日商推出大堂斩首示众。还有一次,一个乐陵的大财主平时横行乡里,民愤极大,因私贩毒品罪,被判处死刑。行刑前其家人送上数万银元,哀求恕罪。牟宜之断然拒绝,严正回答道:“钱是人民的,我留下将还给人民;人是要杀的,谁也休想买通我!”随即斥退了来人,处决了罪犯。后来,他将这一部分钱和以前国民党中宣部资助《山东日报》的经费,全部交给了八路军。当时,八路军的经费十分紧张,刘伯承、邓小平、宋任穷首长嘉奖了牟宜之,说他为党解决了大问题,克服了大困难。
  当年,八路军115师肖华部进驻乐陵,开辟抗日根据地。牟宜之倾其县府财粮积蓄支援八路军,并将县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使乐陵成为一个完全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期间,牟宜之和肖华同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8年末,由肖华同志介绍,牟宜之光荣加入共产党。
  乐陵的变化,令国民党顽固派恼怒万分,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带兵气急败坏地来到乐陵兴师问罪:“你是我的人,是国民党政府的人,为什么要听共产党指挥?”牟宜之答道:“笑话,我怎么成了你的人?我是中国人,谁抗日,谁为人民谋福利,我就听谁指挥。”沈鸿烈暴跳如雷,用手掌把桌子拍得啪啪响,申斥牟宜之。牟宜之冷静地回答:“就是把你的指头拍断了,也丝毫改变不了我的主张!”
  对此,周恩来同志曾予以较高评价。他说:“倘若在抗战伊始,中国有十几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财、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抗战胜利后,牟宜之先后任八路军济南办事处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
■无诗安能言吾志,有功岂必书之碑
  1946年牟宜之奉调东北,先后担任辽东军区敌工部长、联络部长、司令部秘书长等职。在陈云、肖华等同志领导下,参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及围困长春战役,在策划敌军184师起义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云同志曾满意地说:“老牟的统战工作是做得不错的。”
  东北全境解放后,牟宜之担任军管时期的鞍山钢铁公司动力部长。随后,随大军入关来到北京,担任第一届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副局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首都努力工作。其间,牟宜之大力支持梁思成提出的“完整保留北京古城原来格局另辟新区”的城市规划思路,遭到主流观点排挤。
  1950年,牟宜之调任济南建设局局长。这时,国民党留下的是一副破烂不堪的局面。市政管理混乱,到处是断壁残垣,道路堵塞,桥梁断裂,大明湖濒于淤塞。面对这残破的局面,在他的主持下,拆了济南的老城墙,用拆下来的砖石垒起了大明湖的石岸,防止了大明湖的淤塞,将一个破庙的牌楼修饰后,当做大明湖正门沿用至今;还修复并开通了许多条马路,修建青年桥、西门桥、青龙桥等许多桥梁,并开辟了多座公墓,让烈士们得以安眠……在济南工作的三年中,他为促进济南市容的初步改观,保护和建设泉城的名胜古迹,奠定济南城市规划布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953年调回北京,任中央林业部经营司长。其间,他发现单位的李万铭私刻公章,形迹可疑,便向党委建议组织检查,由此牵出了震惊中外的李万铭政治诈骗案。肖华把他的揭发材料转呈毛泽东,刘少奇亲笔批示后在党刊上登载,并称赞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与警惕性。著名剧作家老舍还以此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全国引起轰动。
  1957年,牟宜之调城市建设部工作。由于他嫉恶如仇,敢于直言,“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十年浩劫中,被发配到北大荒“劳改”。1974年牟宜之给邓小平同志写信,说明自己的处境。小平同志作了批复,肯定了牟宜之在历史上的贡献,指示有关方面照顾他的生活。1975年,牟宜之在济南病逝,终年66岁。1978年,党组织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0年,牟宜之同志的骨灰由齐齐哈尔烈士陵园移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在他残存的诗稿中有这么两句诗:“无诗安能言吾志,有功岂必书之碑”。他的事迹,在革命的里程碑上留下了光辉的记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