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日与“瘾君子”相处的戒毒医师孟庆立:
想让他们快点走出毒品梦魇
文/图本报记者姬生辉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孟庆立正在与学员交流。
高墙大院内透着一股神秘气息,240多个被毒品梦魇侵蚀的灵魂,与他们相伴的,就是像孟庆立一样的戒毒医师。在山东(济宁)戒毒康复中心,戒毒医师们与这里的学员亦师亦友,为他们治疗痛楚,同他们聊天谈心,心中想的只有让他们早日脱离毒品的魔掌,迎来一个崭新的自我。
被毒品纠缠,他们是受害者
26日下午3点,当记者通过密码防盗门走进山东(济宁)戒毒康复中心时,眼前的场景多少有些意外。穿着统一的学员、干净整洁的集体宿舍,隐隐传来的笑语之声,令人有种置身校园的错觉。“学员们在这里进行统一的治疗、训练,过集体生活,轻松和愉快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他们戒除毒瘾。”48岁的医师孟庆立对记者说。
孟庆立1989年毕业于泰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宁市精神病医院(现山东安康医院)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工作。“2011年,我服从医院调整转入康复中心工作。说实话,刚开始有些不适应。”孟庆立告诉记者,虽然都是为患者治病,但戒毒中心的工作环境、服务对象都有了很大变化。
通过观察戒毒学员的举止行为,与他们交流谈心,孟庆立发现,毒品就像一个魔鬼,将吸毒者们深深咬住,让他们时刻挣扎在痛苦的深渊里。吸毒后,人很容易产生幻觉、幻听,甚至幻视,“很多人感觉自己被跟踪监视、追杀,对外界非常敌视。”孟庆立说,他慢慢发现,帮助吸毒者戒毒不仅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们背后都有一段悲惨的故事
“每个吸毒者背后,都有一段悲惨的故事,吸毒伤害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孟庆立刚说完这句话,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一对年龄约60岁上下的老夫妇走进办公室,他们的儿子小明(化名)已经在此戒毒三个多月。“小明表现不错,身体状况恢复得很好……”听到孟庆立的话后,两位老人眼中闪烁着泪光,满脸欣喜。
孟庆立告诉记者,这对老夫妇来自东营,原本儿子是当地一家大企业的白领,但交友不慎加之心怀好奇,两年前开始吸毒。“吸毒后小伙子班也不上了,整日和毒友混在一起,家庭、妻儿、父母全然不顾。”令孟庆立欣慰的是,小明的戒毒进展顺利,不需要多长时间就可以回家了。
“今年春节前后,一件发生在亲属会见室的事情让我感触颇深。”孟庆立说,当时一名外地学员的妻子带着儿子来探望,可是见到父亲后,小男孩并没有高兴地扑向爸爸的怀抱,而是用警惕的眼神盯着爸爸看了好一会儿,然后躲在妈妈背后放声大哭。“看到儿子伤心地大哭,这名学员紧紧将孩子揽入怀中,也大声的哭起来。”孟庆立说,吸毒的父亲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毒品就像是个吸血魔鬼,不仅耗费了吸毒者大量的金钱,更毁了他们的幸福家庭。
让他们远离毒品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冰毒的出现,吸毒者明显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20岁—30岁的吸毒者占到了吸毒群体的绝大部分,更让我们不愿看到的是,十几岁的吸毒者也开始出现。”孟庆立说,很多人误认为一两次吸食并不会上瘾,出于好奇心尝试毒品。实际冰毒上瘾很快,一旦沾染便无法自拔。“冰毒严重损伤人体中枢神经,严重时会出现脑部疾病并导致精神错乱。吸毒者会出现幻觉、幻听和幻视等症状,甚至会引发犯罪行为。”
除此之外,戒毒的另一个“拦路虎”便是心瘾,很多人在戒毒过程中治疗得很好,并且已经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但再次进入社会后,经不住别人诱惑再次复吸的也不在少数。“吸毒者总是要回到社会中去的,让他们完全远离毒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孟庆立说,家庭成员应对戒毒者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能过度刺激,也不能过度放纵,劝解引导是最佳的方式。而对全社会而言,绝不能对戒毒成功的人有任何歧视,“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孟庆立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所有人都能远离毒品,不给毒品任何存在的空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