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邀多方专家把脉“脆弱的初中生”
孩子总有一段时期缺乏“支撑力”
本报记者刘清源蒋慧晨孙健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在初中教育阶段,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如同玻璃一碰就碎。记者发现,离家出走、喝“百草枯”、厌学……这些极端个例往往更多地发生在初中生身上,这个群体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26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专家、学校校长、心理专家,共同把脉“脆弱的初中生”。
现象:初中生屡现走极端个例
两名初中女生结伴离家出走再次让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热门话题。联想到本报之前的一些报道,初中生走极端的个例屡见不鲜。本报曾不止一次的报道,初中学生喝下百草枯酿成悲剧的事例。
在经历过如此多的极端事例后,有人发现很多走极端的例子往往都是发生在初中阶段。
烟台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元福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对初中生走极端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孩子的成长就好比小树的成长,总有一段时期树干不够茁壮,缺乏支撑力。”李元福说,孩子在13-15岁相当于第二次“断奶期”,这次“断奶”指的是心理上的断奶。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脆弱、独立、简单,渴望独立却又思考问题片面,易怒、易冲动。
原因:有胆子少理性,表现过激
“孩子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李元福说,第一阶段是“你好,我不好”,家长在孩子心中形象高大伟岸,只要家长说的就都是对的。第二阶段是“我好,你不好”,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被家长理解。18岁以后,孩子们学会了左右权衡,学会了为家长考虑,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你好,我也好”。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淑杰说,小学生胆子比较小,没有能力反抗父母或者环境。高中生的思维已经趋向理性,初中生正好处于有胆子少理性的阶段,所以他们的过激行为表现得更强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