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要是不说,你能了解多少 |
馆内有全国最大室内陶版壁画,还有刘邓大军郓城攻坚战全景画馆 | |
- 2013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大厅里的陶版壁画。 |
|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建丽 在菏泽的赵王河畔,有一个齐聚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和全国心血的“历史见证者”——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碧波绿树围绕:好一座河畔小岛 炎炎夏日,走近赵王河,立刻凉风拂面,惬意非常。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在碧波绿树环绕中犹如一座美丽小岛。 进入纪念馆,先要穿过宽阔的广场。正好有一辆大巴车开走,记者隐约看到里面有红色的党旗。这里的保卫人员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前来举行入党仪式的单位特别多。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卧碑上面几个镏金大字“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材质是天然“将军红”大理石,正切合了此地红色的内涵。在纪念馆大门两侧,镌刻象征众志成城和浴血奋战的大型汉白玉浮雕则,纪念馆在它们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庄严肃穆。 站在纪念馆的台阶上,环顾整个广场,周围有片片绿荫。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广场的绿化面积达到54000平方米,栽种着60余种珍贵树木,有两万多棵。6月30日,时正是周末,绿荫下有不少市民正在乘凉休闲,享受纪念馆带来的“福利”。 全国最大室内陶版壁画:馆内宝贝不少 迈进纪念馆展厅,一幅大型壁画迎面而来。壁画很有立体感,颜色土黄色,摸上去手感有点粗糙。 这是什么材质用在大厅的正门?为什么不是传统的汉白玉之类?纪念馆讲解班的班长史敏告诉记者,这是用菏泽的黄河泥土专门烧制的陶版壁画。 壁画上塑造了传播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八路军、解放军、民兵以及之前民工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它主要表现了黄河养育出来的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采用黄河土制作的一番苦心。 记者了解到,这幅壁画长26米、高5.46米,重15吨,还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室内陶版壁画。 进入展厅里面,一挺硕大机关炮引人注目。史敏说,这种日军的机关炮,目前保存下来的,全国只有三挺,其实一挺就是在菏泽被战士们缴下来的,将士们的勇猛可见一斑。不过,因为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目前没有存放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里,大家看到的是高仿真制品。还有在革命时期使用的铁蒺藜锤,也是国家的一级文物。 星星之火厅、浴血抗日厅、平原逐鹿厅、革命儿女厅……“当时很多人排着队来看!”史敏说。据她介绍,牡丹旅游节期间,慕名来参观全景画馆的游客,每天有1万多人,都得在外面的广场上排队。 为看到传说中的“全景画馆”,记者跟随史敏,一步步地爬起楼梯。由于是螺旋上升的造型,记者爬了一层又一层,累得气喘吁吁。“有人曾提议,安个电梯,但是这就体会不到当时战争有多艰难了。”史敏说。 这副全景画,是鲁迅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历经两年创作出来的油画精品。画面高17米,周长126米,场面宏大,人物逼真。随着灯光、音响还有座椅转动的启动,整个人好像置身在那场战争中,硝烟纷飞、炮声滚滚、城垣断壁、血流成河……1947年的那个夏天,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发起鲁西南战役第一站——郓城攻坚战。在那场战争中,也许就有我们的祖辈……一种伤感带着自豪慢慢弥漫。 85岁的老人从贵州赶来:那份感情谁人知 史敏在这座纪念馆工作3年了,在她的记忆里,一位老人是那么深刻。老人叫娄广斌,今年85岁。他曾经亲历了郓城攻坚战,后来响应干部南下的号召去了贵阳。 再次回到故地,老人已经85岁。“以前一个标准的讲解基本上用40分钟,我为老人讲了两个多小时。”史敏说,老人看到展厅里的东西总是喜欢提问,而讲解了一会以后,老人又会自己做补充,神采飞扬地打着手势。 临离开时,老人依依不舍,赠给史敏一本他自己写的书——《军旅情深》。那种感情,也许用“深深”也是无法形容的。在史敏工作的3年里,一般是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比较多,而且是以散客为主。菏泽周边县里所占比重较大,也有从安阳、济南等随团来的游客。 “昨天济南国旅就带来了100多人的旅行团。”史敏兴奋地说,随团的游客多是年轻人,不少是有其他旅游项目,正好路过,便进来了,如娄广斌一样专门赶来,参观起来满含深情,还是以老年人居多。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了一份手写的革命思想宣传书,封面上写着阶级两字,一笔一划全是手工描出来的粗体字,非常工整,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印刷体,更别提书里面内容是多么认真撰写出来的。写这本书的人,当时是怀着怎样坚定的信念,如今已不得而知。 在展厅一角,还有一个古老的座钟,记者忍不住驻足观看。这钟表曾经在战争中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或者一分一秒都在改变着结局。如今它只有斑驳的外壳、陈旧的颜色、早已停止的钟摆,但它能从那个战争时期一直走到今天,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像是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永远不能忘记。有些事情,永远记得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