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民县魏集镇,有一个紧靠黄河的村落,名叫丁河圈,全村300多户大都姓丁。如今的丁河圈村四周被高树包围,黄河从村南缓缓流过,舒适、静谧。在村中心位置,散落着两处古宅,历经岁月洗礼,建筑虽早已斑驳、破败,却难掩当年的高大、气派。在这些院子里,曾走出了响当当的“丁家三义”。随着时间流逝,“丁家三义”的故事就像他们当年建造的庄院一般,零落、飘散。 丁家南六院的西大门门楼高6米开外,依旧壮观。 昔日丁家南六院 只剩大门和北屋 跟随丁河圈村党支部书记丁传倬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处高大的院落门前。 “这就是丁家大院的西大门。”丁传倬说,“那边还有一个东大门,东西大门都直通院内,距离大概20米。” 眼前的西大门门楼高6米开外,砖石结构,门楣和门框由巨石雕刻而成。两侧门框主要位置上分别刻有梅、兰、竹、菊图,左右门框上方位置分别为佛手瓜和寿桃。宽阔的门楣上刻有八仙过海造型,下方是荷花图。全部造型细致逼真,栩栩如生,工艺水准让人赞叹。 在门楼上方刻有匾额一块,上书“集义”二字,据称是当地官府为表彰房屋主人义举而赠。“在我们村,有的村民把这两个字读作义集,说的是我们村风淳朴,村民仁厚,外村原来有个集市,后来挪到了我们村,村里对客商不收任何税费,村民不拿客商一针一线,所以集市越赶越大,一直到现在,因此我们村的集市被称作义集。”丁传倬说。 拾门而进,是深度五米左右的门房,房分二层,上有楼板,现已被拆除。门房上方有大小不等的孔洞,丁传倬说这是看家护院家丁的瞭望口和枪眼。 院内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布局,但东、南两侧的偏房已被拆除,只剩北屋和西屋仍蔚然矗立。 相比较西大门的高耸巍峨,东大门显得朴素厚重,门楼低矮一些,全部由青砖砌成。正对大门的是半块青砖影壁,影壁西侧是一处二进小门。踏门而进,一处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呈现在眼前,地面青砖铺就,南侧偏房有过道直通后院,但后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丁传倬介绍,原先影壁东侧也有一个跨院,与西跨院对称而建,如今东跨院只剩北屋的断壁残垣,其他门楼和偏房早已成为废墟。 “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三个院落,并且都是后院。原来这里有六个院子,俗称丁家南六院,三座前院、三座后院并排建造。可惜的是,三座前院都已被拆除,现在仅存的这三座后院也只有两处能够住人,最东面的这个也早就坍塌了。”丁传倬说。 望族随历史飘散 美名在乡间流传 在村里,记者找到了“丁家三义”的后人,现年82岁的退休教师丁焕荣,老人身体康健,思维敏捷。 “家族的事除去我经历的那些,大多也都是听来的,家族的历史之前很少记录,作为后人有义务传承下去。”丁焕荣说。 说起祖辈,丁焕荣很是自豪。 丁河圈村建于元朝,始祖丁从政曾为元朝大理寺正卿,随着朝代更迭,到了清朝中叶,丁家已沦为平民百姓。 丁传训,丁焕荣的族叔,曾任地方银行行长等职,民国年间任惠民县商务会会长,是“丁氏三义”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丁家的创业发迹始于丁焕荣的高祖父丁来兴,清咸丰年间,丁来兴与其胞弟丁来隆,族人丁临洲合伙经营油房起家,始创“三义号”。后三家分立,丁来兴创“三义东”;丁来隆建“三义恒”;丁临洲开“三义成”。丁焕荣是“三义东”一支的后代,丁家南六院也是“三义东”的族房。 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中,丁氏兄弟的油房生意越做越大,油、豆饼畅销青城、周村、蒲台、滨州、惠民等地,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清光绪四年九月,黄河白龙湾以东张家坟处浸溢决口,丁来兴兄弟慷慨捐资铜直钱六千缗(缗,穿铜钱的绳子,每串一千文,重约3斤半,六千缗总重21000余斤)。丁来兴兄弟被当地官府赐“乐善好施”匾。 丁传训的祖父丁延棠是清光绪戊子科举人,曾任齐东县儒学正堂,其父丁曰祥,清末贡生曾任山东省黄河下游总段长,后被增选为省议员,与其在家经商的叔父丁曰度,丁槐卿(曰庭)被乡人尊称为丁氏“三义”。 丁家的鼎盛时期,是丁氏“三义”兄弟为官经商的时期,在滨州、蒲台、惠城名望很高。丁氏兄弟在几十年的创业中,先后在惠城开设“三义(棉)花店”,“东胜居”酱园等四处门店,后又在胡集镇开“同义堂”药铺;滨州里则开设“三义花店”,并在安徽六安设货栈收购茶叶,做过茶叶生意。“三义恒”的后人丁曰庚在家中开油房的同时,还在周村合资经营“三义恒”美孚行,往西安等地贩运棉纱、棉布。其子丁传讽在青岛外企“中兴号”做总经理。 丁氏家族门风淳朴厚道,行侠仗义,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口碑。族中的油坊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至次年的正月十五,贫穷人家拿着油罐子去油房打油,都不收钱。有钱的人家过意不去,因此只要是打油,都故意避开这段时间。 中国古话“富不过三代”,丁家也没例外,经过多年辉煌后,因为种种原因在民国末年逐渐走向了衰败。 古大院走向破败 期待被保护开发 丁焕荣的童年就在丁家大院度过,当年的情形他还历历在目。 “你们看到的只是南六院,丁家其实还有个北五院。”丁焕荣说。 丁家大院从丁来兴开始逐步建成,有南六院、北五院、中间有过街楼桥连接贯通的民居建筑群。 丁来兴首先建南四院(称东院),东院为正方形“田”字结构,一个朝北石刻大门。后又在西边连接建成两院(称西院)石头大门朝北。 南面六院先后建成后,又建成北五院。其中有两个厅房大院,大门朝南,门前一对大狮子,上下五间阁楼,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大门悬有“树德”匾额。 后院正房五间,上有阁楼,飞檐斗拱,回廊亭榭,雕刻精美别志,花格玻璃门窗,古朴中透着时尚。过街天桥为钢架结构,木板铺底宽约1.7米,高约2米,长约10米,全封闭,东西两侧共有6个窗户,窗户上配有6个铁皮雨搭,天桥连接南院北楼,甚是壮观。 厅房院东建有两院,后因胡集“同义堂”药铺搬回家中经营,人称药铺院。在厅房院以西,不远处还有一处书房院,专供族中子女读书学习用。 南院东大门前,有2根高约7米的旗杆,旗杆上方各有一个方形“升”状装饰,下方旗杆座高约1.8米,方宽约1.6米,用三块巨石组成;下边两块对砌,外用两道铁匝捆固,上有一块完整方石覆盖,厚约40厘米,中间留有插杆孔,座孔约40厘米。“小时候我经常在那玩,那旗杆孔我都能钻进去。”丁焕荣说。 解放后,丁家大院大部分房产充公,为政府所用。随后又陆续回到族人手中,但大院历经风雨,现仅存南院两大门及连接两门间的北屋数间,让人叹惋。 现在丁河圈村里除去“三义东”一族一处古宅,“三义恒”还有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院落,现在被村供销社所用。 “以前人们都不知道珍惜,把这么好的建筑都毁掉了,现在真希望有部门和单位能够发掘保护一下,把这些宝贵遗产留给后人。”丁传倬迫切地说。 “三义恒”还有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院落,现在被村供销社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