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国际观察员 王昱 7月1日,克罗地亚各政府机关的门口统一升起了蓝底金星的欧盟旗,标志着这个巴尔干小国正式成为欧盟的一份子。欧盟内部多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消退,此时还要把深陷经济衰退多年的克罗地亚请进来,借用一句流行语,欧盟这是“用生命在扩盟”。 由于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盟很容易被人想当然地认为是以经济为重的。但如果真的以“超级经济体”的视角去审视欧盟,却会发现欧盟这种“赔钱买卖”绝不止这一笔:2012年,欧盟花了三十多万英镑(合三百多万人民币)换了个新标志,但这个新logo除了加了几个线条,与之前的欧盟旗没有任何区别。有英国议员直言不讳,说经济混乱如此,还有闲钱搞这种片儿汤,实在令人愤怒。其实,比英国人更愤怒的还有土耳其人。作为1987年就提交入盟申请的国家,如今眼见着一打东欧国家都“后来居上”了,土耳其入盟的事情依然遥遥无期。 欧盟为何会对那面金星环绕的欧盟旗如此执著呢?与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金星代表创始国不同,12金星环绕的图案在《圣经》中和文艺复兴的众多油画里都一再出现,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欧盟对这个标志的执著,其实就是对欧洲文明的内核之一基督教文化的执著。而对土耳其入盟的问题,土耳其前总统厄扎尔则说得更一针见血:“其他理由都是虚构的,真正的理由是,我们是穆斯林,他们是基督徒”。 与普遍的误解不同,欧洲在近代世俗化以前,实际上是“统一”的。作家房龙曾写道:中世纪的欧洲人在介绍自己时不会说“我是英国人”、“我是意大利人”,而会说“我是伦敦人”、“我是佛罗伦萨人”,因为拉丁语是他们共同的语言,而整个欧洲则统一在基督教的旗帜下。二战后,惊觉丢掉了世界中心地位的欧洲人,痛定思痛决定走上重新统一的道路。在这条路上,经济也许是助推器,但若论内核,却依然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欧洲精神。因此,欧盟在吸收成员国的过程中所看中的,更多的不是其经济实力和政治立场,而是文化内核。说得形象些,欧盟的扩张,不像在寻找伙伴,而更像在“认亲”。这解释了欧盟为什么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依然要硬着头皮拉克罗地亚入伙。“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既然是血脉相通的亲人,再穷也得认。 欧盟的“认亲”,看似不着调,实则有深意。“以利相交,利尽则散。”组建至今的三十年中,如果欧盟从一开始就只认钱,恐怕熬不过前几年的经济危机。欧盟能保住在危机里不散伙,说到底,恐怕还真要感谢这分崇尚共同价值的“认亲”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