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2日讯(记者 李大鹏) 多年来一直困扰华东和东北地区交通联络的渤海海峡,未来有望通上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透露,由他参与调研的大连至烟台渤海隧道项目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正在等待批复。 2日,记者从鲁东大学获悉,今年8月15-18日,山东省环渤海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环渤海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等单位将联合在烟台举办“海洋强国战略与跨海通道建设研讨会”,汇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推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为国家、有关区域提供决策支持。 据参与跨海通道项目研究的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介绍,会议筹备组初步决定会议期间安排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线路所在地:蓬莱-长岛-旅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据了解,山东社科专题论坛暨“海洋强国战略与跨海通道建设研讨会”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大众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由鲁东大学、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烟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承办。 课题组负责人柳新华: 建议先拿蓬莱到长岛段做试验 鲁东大学副校长、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负责人柳新华,在1992年最早提出了跨海通道的构想,并持续研究了20多年。当时,柳新华在烟台市政府工作,与几个同事一起研究烟台如何从一个海滨小城成长为国际城市的方略,发现制约烟台成长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交通制约。 如何打破这一瓶颈?从烟台蓬莱到大连旅顺直线距离只有106公里,却因渤海海峡阻隔,需绕道1800多公里与东北地区连接。 柳新华当时就想:如果利用渤海海峡的有利地理条件,从山东蓬莱经长岛至辽宁旅顺,建设一条跨越渤海海峡的直达快捷通道,烟台就可以直接与东北地区联通,从交通死角摇身一变成为东部沿海的枢纽城市,跨海通道的构想由此提出。 跨海通道的基本设想是:以海底隧道或隧道和桥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公路和铁路结合的直达快捷通道,突破渤海海峡天堑,将目前C形环渤海绕行变成Φ形全天候交通线,进而形成纵贯南北从黑龙江到海南11省(市、自治区)的东部沿海交通大动脉。 柳新华建议先行启动蓬莱-长岛段的试验工程。该段投资规模小(约25-35亿元)、工程难度低,同步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沿线海洋环境勘测及保护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研究工程对沿线的海洋环境及生态的影响,试验和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防治和保护新技术,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模式。 据了解,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预计全长120多公里,平均深度20-30米,最深约86米,计划通行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届时从东三省进入华东地区的最快时间将在半小时左右,是现在烟大轮渡,大连到济南列车运行时间的1/10。可以有效地促进东北地区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交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成功经验借鉴 技术已不是问题 社会上对于跨海通道的技术难度一直存疑,柳新华说,根据国内外已有的工程来看,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柳新华介绍,我国已完全具备和掌握独立建设大型跨海工程的能力,国内大量竣工和建设中的跨海工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跨海桥隧、港珠澳跨海大桥,可以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规划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人才支持。 与日本青函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以及杭州湾大桥等大型跨海工程相比,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地理、地质条件相对优越,海洋环境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工程进行,施工难度也比较低。渤海海峡平均水深只有20多米,最大水深仅86米,而且海中沿线一字排开众多岛、礁、滩,除老铁山水道间距42公里外,一般间距在3-8公里。以此为依托,将大大降低工程难度和造价。 本报记者 李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