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信访 更需网下务实解决 本周舆情热度最高的话题是“女子被判‘常回家看看’系国内首例判决”,本周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北京警方就李天一等五人涉嫌强奸案答问”。但自本周一起就高居网络热议首位的“国家信访局7月1日起接受网上投诉”的相关话题连续三天成为网络关注焦点。 根据监测可以发现,早在6月30日,国家信访局即将开放网络信访的消息释放后的三个小时内,网络舆论就产生了反馈,犹如平静水面投入石子般的涟漪。网民“奔走相告”通过社交媒体、网站留言、即时通讯工具等形成了第一轮传播热潮。正如新浪微博认证网友罗亚蒙所称,“今天国家信访局正式开通‘网上投诉’,给亿万中国人民带来福音,或不相关,但也要热烈祝贺!” 喧嚣过后,网络舆论开始了更多的理性思考,网友“飞旋的漠风”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受访了能不能得到解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认真解决每一个投诉才是关键。” 网络信访作为畅通舆论的新举措,虽然已经得到了网络认可甚至追捧,但网络渠道畅通后如何实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如何正确回应网上信访渠道的“拍砖”,这才是现今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拓宽诉求表达平台,让群众在改革中真正受益的务实举措。 >>李天一案 官方辟谣孱弱无力 沉默数月之后,北京警方本周对李天一案的多次回应,同样引发了网民持续而激烈的舆论关注,并使该案继2013年3月8日北京市检方通报李天一等人涉嫌轮奸被批捕后,再次承受舆论“高压”。 官方辟谣孱弱是民间谣言四起的重要原因。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每一个网民的“鼠标发言权”都值得关注。正是官方长达三个多月的沉默才让李天一案的网络谣言纷飞。 人民网总结这次谣言关注的五个方面:“李天一真实年龄”、“另外四人是谁”、“何时诉讼”、“律师为何退出”以及“受害人表态”。北京警方本周回应称,“涉案其他犯罪嫌疑人家庭有‘背景’传言不实,案件共涉及四名未成年嫌疑人”。随后,网民注意力转向寻找剩下的那位成年同伙,直到7月4日,知情人称“唯一一名成年同伙,身份已经确认”。 这场针对案情的舆论拉锯战随着北京警方的辟谣逐渐进入平稳期,但并不代表舆论关注力度在减弱。比如网易网友依旧习惯在每条最热新闻跟帖中用“天一”来造句,反映了这场由谣言带来的舆论事件在深层次上影响了公民话语体系的形成。 从网络舆论场来看,该案影响力如网友“凡人肖申克”所言,“民众对法律的公正性本就不堪的信任感就这样又一次被他们强奸致死。”从整个司法进程看,中国互联网在经历了“药家鑫案”后,面对“李天一案”更需要厘清道德与法律的边界。 我们在呼吁尊重公民表达诉求的同时,也要呼吁法律对舆论的“抗压”能力。李天一案已经走到了舆论干预司法的十字路口,公正的审判是对司法权威和公正的舆论保卫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