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山东省茶文化协会,记者有幸见到了协会会长王裕晏先生。作为一名老茶人,王会长虽已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精神头儿不亚于年轻人。特别是当谈到鲁茶的历史和发展,王会长更是慷慨激昂,娓娓道来,字字句句充满了对茶和茶文化的热爱和熟稔,这也勾起了记者的兴趣。因此,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刊出“茶人说茶”专栏,以平实通俗的文字,记录山东省茶叶和茶文化发展的历史。 山东人好茶。正史虽然没有关于齐鲁大地种茶、产茶的确切记载,但从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和生活礼记等资料中,还是不难发现山东饮茶、种茶和产茶的历史遗迹的。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又据《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茶已经存在于山东人的生活中。 山东茶的传播一方面得力于当时当地的特定地理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很大联系。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里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使者往来,再加上后来贡茶制度的存在,这就为茶叶的传播提供了较好的人文环境。其中齐国的国都临淄和密州等地就很有代表性。 春秋时期相齐景公、出使楚国的晏婴就住在临淄食“茗菜”;出生在临淄的左思也很喜欢茶,他曾在《娇女诗》中写道“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又如上文所引《金史·食货志》载金人在泰和四年三月于淄、密各置一坊造新茶。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筑“超然台”把酒品茶,赋诗填词,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写道:“试上超然台上望……且将新火试新茶。”由此可见,茶经济与茶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明的中心在区域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山东当地茶叶的发展的状况。 山东茶的传播规模逐步发展。日本僧人圆仁经齐鲁入大唐,所记载的齐鲁大地的茶事活动和饮茶习俗就反映了山东地区饮茶达到了相当的普及程度。唐文宗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圆仁西渡入唐求法,曾经游历山东,他在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专门记载了在山东饮茶的情况:“从海州直到登州来,山村县人,食物粗硬,爱吃盐茶粟饭。”他在登州时,“参见世军,要上厅啜茶”;到黄县时,“到承夫馆吃茶”。又“行十里,到桥村王家吃茶”。圆仁来到青州,有“赴萧判官请,到宅吃粥,汤药茗茶周足”。圆仁从山东一路西行,好客的山东人不仅舍以粥饭,还敬以茗茶,从南喝到北,从东喝到西,从朱门大户喝到寻常百姓家。 另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无语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灵岩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历史上茶叶传播的重要场所。可贵的是灵岩寺的僧众至今还保持着唐时的饮茶习俗,“焚香且上五花殿,煮茗更临双鹤泉”便是其真实写照。直到今天,寺内的僧人仍然不吃晚饭,但一定要喝晚茶,可见当时山东各地饮茶已经普及到了各个阶层,并且已成习俗。 (本报记者 宿可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