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国家最早认定的杂技发祥地,故有“一阿两桥”的美誉,其中的“一阿”即是现在的聊城东阿。 近年来,杂技这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源、人才培养的年龄断层,退役演员去向等问题日渐冲击着原本光鲜夺目的舞台,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近日,记者辗转东阿、聊城等地,对聊城杂技的发展进程、所遇困境进行了走访。 一个人 承袭传统,8岁开始登台献艺 谈及自己的杂技从业之路,39岁的东阿杂技团团长季小芳仍记忆犹新,老家东阿县姜楼镇归德铺村的季小芳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家族中有30多人从事杂技,季小芳6岁从农村杂技班开始练习基本功,8岁登台献艺,直至走向全国舞台,季小芳在杂技路上一走30多年。 季小芳辗转各地登台献艺,佳绩不断,但由于年龄问题,不得不退出舞台,2008年,在放弃了众多国内知名剧团的邀约之后,季小芳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东阿,从最初的几间砖瓦房,到如今投资逾千万的杂技团,季小芳一路走来,也有了更多的感悟“这是一项事业,我想回到发源地,将这份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季小芳说道。 一个班 假期招学员,不乏家庭优越者 “利用假期让孩子来报名,50天左右的时间对孩子的身形、柔韧度进行挖掘,好的留在团里。”季小芳说道,这些孩子中不乏家庭条件优越、成绩突出的孩子,而选择来从事杂技则是出于一种热爱。 来自东阿鱼山镇的赵花,已经在团里待了近一年的时间,来之前赵花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自己的小学生活,谈及来团的初衷,赵花口中始终用“喜欢”一词来回答记者,尽管比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但她始终没有叫苦和懈怠。 对于这部分留下来的“苗子”,季小芳每天都会坐镇指导,而他的弟弟季小光则更是身体力行,直接辅助小学员们训练,“每天晚上两小时的文化课,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业。”季小光说。 一个团 招生困境,制约杂技团发展 连续三年获全省杂技比赛一等奖、登元宵节晚会……5年间,学生们每次的荣誉和难得的表演经历都带给季小芳莫大的鼓舞,但随之而来困难也越来越多。 招生之困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独生子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家长都认为练杂技太苦太累,让孩子来练杂技是受罪,“其实现在跟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根据孩子的身体条件,进行定向培养,而且安全措施和教学模式跟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季小芳说道。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招生方面的难题,受传统思想的限制,对现代杂技的认识都是制约因素。”聊城市杂技团副团长王峰告诉记者。 据了解,受身体条件所限,除去魔术等技艺之外,一般杂技女演员在24—25岁已经到了退役年限,男演员适当放宽在30岁左右,而退役后的演员去向也成了制约剧团发展的因素。 一份事业 老一辈应肩负起传承重任 现年47岁的王峰是聊城市杂技团副团长,他全家三代从事杂技,王峰直言,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在经历着发展与变革,老一辈杂技演员应担负起传承的重任。 近年逐渐增多的涉外文化交流机会,得以让聊城杂技走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但也给本地杂技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积聚,人才培养遇到的年龄断层等问题也日渐凸显。 据了解,年纪小的演员技巧可以,但经验不足,年龄稍长的演员身体机能难以满足长期涉外演出,因此剧团中坚力量的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外团得高薪聘请吸引部分人才。另外,退役后杂技演员去向成为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聊城市杂技团王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