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台湾人不称自行车,也不叫脚踏车或者单车,而是将自行车呼做铁马,摩托车则被叫做机车。 这样的称呼是相当具有想象力的,而且符合民间智慧的挥发方向。铁马是相对于马而言,马在很久以前就是人们的代步工具,是人类发展最好的伙伴之一。在没有汽车、火车之前,最具有运输能力的就是马车。自行车作为舶来品,虽说运输能力不及马车,但其方便快捷和简单卫生的养护,很快就被人们所接受。这种用铁或者钢制成的代步工具,就被百姓形象地称为铁马。 机车则是铁马的又一个发展阶段,铁马的动力来自人本身,自行车不确切,脚踏车是真的。把机器装在铁马之上,脚踏车成了机动车,简称机车。现在,铁马已渐失其代步的功能,升格为健身工具。但机车在台湾却如日中天,光芒四射,几十年兴旺发达,一点看不出衰落之迹象。 没有数字显示全台湾有多少辆机车,但是,上下班的时间段里,在台北等几个大城市,用“潮水般”形容机车之多是再准确不过的。初来乍到,站在马路边看那机车飘一样地奔跑,与大小汽车竞道而行,的确有一些胆战心惊的感觉。 而到了夜晚,当你站在高处看着那些机车从远处疾驰而来,灯的光束照耀前方,形成一种大海涨潮的澎湃,真的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想的是台湾人为什么如此钟爱机车。首先,它是一个高危的代步工具,在大陆早就有汽车铁包肉、摩托车肉包铁之说,每年由摩托车引起的大小事故不计其数;其次,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像台北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每天有无数机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有失雅观;再一个,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之大,噪音、尾气污染,都是难以克服的。当然,机车也有一个其他代步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便捷。台湾的公共交通应该是十分发达且便于乘坐的,被称为捷运的轨道交通真的是便捷舒畅。但是,公共交通再发达便捷,也比不上一骗腿一溜烟就出发的机车,走街串巷,尤其在道路拥挤的关键时刻,机车的应急能力即刻显现。 机车大量出现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影子,在经历了十几年极端的困难时期之后,台湾人的生活状况随着经济势力的膨胀发生很大的变化,学会生活、享受人生、方便自己、快捷舒适,一时成为他们的生活新主张。传统的铁马太慢了,迅速发展的捷运,又有时间、地点以及费用相对较高的限制。小、快、灵的机车插缝而生,很快占领城市道路的半壁江山,形成环环相扣的机车链条。 台湾特殊的地理形态和人的活动态势,也是机车大量存在的基本条件。台湾人的夜生活十分丰富,夜市开在城市乡村,可谓遍地开花。这种个体的活动形式,不需要轰轰烈烈、规模庞大的迁徙运动,来得快,走得爽,机车就是最爱。另外,作为岛屿之地,土地资源紧缺,头顶的空间有限,无论增加什么,都是占用本岛空间,使之拥挤不堪。一人一辆汽车和一人一台机车之比,不言而喻,台湾人肯定也算这笔账。 据说台湾有关当局曾经多次论及机车存废,终因反对者的执著坚持,特别是生活在中下层的百姓的声讨而作罢。时至今日,已经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而是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和阶层之间的政治博弈。在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迅速成长的今天,传统的燃油动力机车在台湾依旧地位难撼,人们普遍认为电动车力量不足,行在街上没有风驰电掣、威风八面的感觉。这也是理由。 不能改变就得改造,环境问题在岛内屡被提起,也会看到街上不少戴着口罩的行人匆匆而过。为了给更加环保的铁马一个发展空间,台湾在着力打造铁马通道,车站、火车站都设有专门的铁马存放处。他们期待着金戈铁马再崛起,机车受到自然冲击,也许就有消失或者升级的那一天。 现在我们还只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宽阔的马路上,汽车与机车混行,都在疾行向前,只要各自遵守既有的法则,谁也不是谁的绊脚石,对于选择者而言,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赶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在这个问题上,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出版作品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