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会医院矗惠民,建于1919年 |
昔日芳华依存,恰如昨日重现 |
文/本报记者刘涛片/本报记者王晓霜通讯员李新刚 | |
- 2013年07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当年被称为“鸳鸯楼”的两座牧师楼现已改成中心医院图书馆、资料室和热力公司办公室。 | | | | 建筑的门窗依然维持着原有的设计。 | | 当年地下室的通风口依然保存完好。 |
|
历经变迁 古洋楼风雨中尚存 六座古洋楼位于惠民县滨州中心医院院内,是英国教会医院遗址,该院原名“如己医院”,有“爱人如己”之意,是英国循道公会圣道堂在惠民县开设的一家大型教会医院。该医院开办于1919年,1932年正式被命名为如己医院。由于惠民教会的不断兴盛和发展,教会医院也不断扩大和完善,除医院主楼之外,又相继建成了院长楼、大夫楼、护士楼以及部分附属建筑。现存建筑仅剩6组,分别是主楼(山字楼)、院长楼、牧师楼两组、教堂(平房)、平房。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石结构,楼房都有地下室,而且地板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并设通风孔,有效缓解潮湿。 据史料记载,教会医院首任院长是英籍人士杜裴迪。二十世纪20年代初,医院曾举行过医学知识展览,借以宣传教会医院和加强人们对西医技术的认识和了解。1941年,医院被侵华日军占领,被迫迁至县城,改名为“武定道立医院”,后为惠民县立医院。1945年8月30日惠民解放后,中国籍的医护人员集体参加革命工作,如己医院回到了人民手中。1950年又迁入渤海军区后勤部医院,以后又依次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第八康复医院、惠民专区第二疗养院、惠民结核病防治所、惠民地区结核病防治医院。1983年被确定为惠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滨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套房相通 走在里面像身在迷宫 乘坐从滨州通往惠民的城际公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在惠民县建委下车,沿着护城河由东向西走,大约100米,一座石桥将护城河的南北两岸连接起来。护城河南岸就是滨州中心医院,六座古洋楼就坐落其中。 穿过石桥,走进中心医院,经人告知,古洋楼就在大门一侧。顺着一条东西小路往西走,远远地驻足观望,仿佛行走于欧洲的田间小道,两侧的花园式独楼,不禁让人感到一种西式的浪漫。 终于忍不住要进楼观看,脚下的步子顿时加快了许多。两座牧师楼位于院中西侧,无论从外形还是到室内布局,完全相同,两楼相距五六米,隔空相望,人称鸳鸯楼。 推门而至,木质地板已被粉刷成红色油漆,走在上面发出砰砰的响声,让人不敢深踩,怕破坏了它的“芳容”。 环顾四周,所有的木质材料都被粉刷成红色,与白色的墙面交相辉映。前廊上弧形的门框依然可见,只不过部分木窗已被换成铝合金质的窗户,为了保持整体的格调,也被粉刷成红色。 楼房一层,许多套间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排,它们彼此相通,走在里面就像是在闯迷宫,从这个房间进去,总能从另一个房间出来。 房间里有工作人员在办公,虽然忙碌,但让人羡慕,能在这样的古宅里工作,岂不乐哉? 踏上曲折的楼梯,扶着木质的栏杆,一步步往上攀爬,阁楼的古色古香顿时扑面而来。走到二楼前厅,门窗长而高,站在前厅往窗外张望,视野开阔,一切尽收眼底。不禁想坐下,冲一杯咖啡,手持一本《飘》,细读往日繁华。 一圈下来,不知转过多少房间,经过多少阁门,掠过多少扇窗户,只觉得自己已被这种典型的西式风格所吸引。 楼层上下,每一个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起来,甚至一些拐角处都安装上门,打开其中一扇观看,原来只能容下一人。 每一个房间都装有壁炉,一些虽用砖块堵上,用水泥抹平,但依然能看出它的痕迹,房间顶部都有一扇方形天窗,听人说,利用梯子通过天窗就能爬到楼上,只是现在梯子已被人拆除,天窗也闲置下来。 高处俯瞰 病房楼外形呈“山”字 从牧师楼出来,对面是一教堂,现在已被当作员工餐厅使用。尖尖的房顶与中国农村的瓦房相似,但却显得庄严厚重。 现在门窗紧闭,记者不能进去探访,只能呆在房外静静去感受。门位于房子东侧,现已被改装,门上方在靠近房顶的地方有一铜黄色圆盘,现已模糊,不能辨认。 站在门外,昨日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医护人员推着病人,在周日聚集于此,双手合拢,眼睛紧闭,默念着祷告语,祈求上苍保佑。钟声伴随着教堂里的吟诵声一遍遍在耳边响起,是在提醒过往路人,心中要有信仰,并随信仰而去。 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一下把人敲回现实,原来只是一场遐想而已。接着往东走,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槐闯入视野,其身后是另一座西式洋楼——院长楼,曾经几任院长都在这里办公,现已被用来盛放药品。其楼房室内布置与牧师楼相似,只不过保留的更完整一些。 听工作人员介绍,曾经院长楼地下有一通道,与东侧的平房相通,几年前,一场大雨,将地道浸蹋,从此两楼相断。至于地道何时被建,后人不得而知。如今平房仅剩一座,已被用作商铺,买卖东西。 往东跨过一条南北小道,是以前的病房楼,现早已被用作员工宿舍,与其它古楼相比,病房楼的面积要更大一些。 从北门进入,中间长长的走廊两侧排满了房间,这曾是病人住院的场所,走廊北侧两三个房间呈东西走向一字排开,这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地方。房间虽然有些破旧,但却坚实,良好的透光性能,人住在里面确实很舒服。 如果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病房楼,其外形呈“山”字形,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山”字楼。 据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随着医院不断发展,许多新建筑在西侧拔地而起,而这些老建筑渐渐闲置下来,因为洋房质量好,还很耐用,医院决定,将它们再次利用起来。
尖尖的房顶、钢制的瓦砾、青涩的石砖、略带弧形的门窗……一切都是那么复古。穿梭在建筑中间,仿佛游走于一个大的西式花园中,外界的喧闹,仿佛在这里戛然而止,让人心里平静了许多。抚摸着近百年的槐树,驻足停留,仿佛穿越时空,一张张西式面孔从旁闪过,洋楼的昔日芳华顿现脑海。 六座古洋楼虽经过近百年风吹雨打,依旧亭亭屹立在护城河南岸,风姿依旧,丝毫没有被岁月冲蚀的痕迹。12日,记者漫步在这西式的田园楼房中,静静去体会它的魅力,阅读它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