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红杰
上半年GDP同比增7.6%!媒体热衷GDP解读时,网友感慨:“鸡的屁”与我何干! 几十年前,在大萧条中挣扎的美国人为衡量罗斯福新政效果设计了GDP。从此,这个指标就像一个趾高气扬的巨型计算器算计着全球。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家普特南所言:GDP统计什么,全世界就追求什么。 就连设计者都指出GDP存在缺陷,GDP最大的“罪”是没有考虑社会和人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量的指标,而不是一个质的指标,没有考虑财富分配,也没有道德价值观。GDP指标与真实社会福祉的脱节形成了“充满穷人的富裕”。 7.6%的GDP增速,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是一个不错表现。但审视GDP背后的一些经济数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从2012年一季度12.7%的增速跌到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一季度9.8%的增速跌到6.5%,而且是从去年比GDP的增速要快,变成现在落后于GDP增速。 这样的数据对比,如何能让民众为GDP增长欢欣鼓舞?经济发展需要GDP增长,但我们不必过于关注GDP。金融风暴中的美国GDP没真正停下过,没有金融风暴的日本GDP也没真正挺起过,希腊GDP只占欧盟3%,却把全世界闹腾得不轻。 GDP就是个以经济学概念出现的心理学现象,是个“财富自我定位”单位,关键是有什么实际意义。事实上,人均GDP数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程度以及福利水平,更不用说居民的幸福指数了。 既然GDP中看不到幸福和生活质量变动,那就转向其他对民众失业等困境更敏感的指标衡量经济表现。福祉的比较不再只限于货物与服务,而是民众快乐与否的真实感受。 就像经济学家李稻葵所说,中国经济增速底线可能是7%,目前的难题是大学生就业,如何保证700万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才是稳增长的目标。对民众生活质量的关注,比对GDP的关注更有意义,既然如此,在底线之内,GDP增速放慢一下脚步又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