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本报7月15日讯 (见习记者 徐莹) 13日是“三伏”的第一天,不少市民扎堆来到莱芜市中医医院,赶在入伏第一天贴上“三伏贴”。 “三伏贴”在中医中称为发泡炙或天炙,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在清代的《张氏医通》中记载了与之相关的“白芥子涂法”。“三伏贴”的原理在于将时间、穴位、药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夏季阳气最盛,人体阳气达到四季高峰,一些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咽炎等疾病在夏季比较平和,通过穴位贴敷发挥药物的特定作用,是“冬病夏治”的经典手段。 莱芜市中医医院推拿科的主治医师刘辉介绍,“三伏贴”中使用元胡、白芥子、细辛等药物,根据病情贴在不同的穴位,如对于一些体虚易感的人群,会把厘米见方的膏药贴在肺俞、膻中等穴位上。今年伏天有40天,每隔10天贴一回。 随着近些年市民对“冬病夏治”的了解增多,13日那天市中医院接收病人接近300人次。刘医生告诉记者,贴敷之后出现轻度刺痒、水泡均为正常反应,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海鲜、牛羊鸭肉、蘑菇等生冷、油腻的食物,不宜吹空调、睡凉席,同时要按时作息,不能熬夜。虽然“三伏贴”受到市民的欢迎,但是刘医生提醒市民,“三伏贴”不能包治百病,强过敏体质人群、糖尿病、严重心脏病患者,有发热(38℃以上)、严重肺部感染等热症患者,皮肤过敏或破损者还有孕妇和3岁以下儿童都是禁忌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