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金钊
由于买菜便利,路边很容易自发形成马路市场。买卖方便的同时,交通拥堵、卫生变差等问题也随之而来。16日,记者对魁玉路、四马路等处的“马路市场”探访发现,有摊主甚至特意从市场内搬到马路边(详见本报C15版)。 对许多小区居民来说,每天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楼下“马路市场”上传来的阵阵叫卖吆喝声。在一些人耳朵里,这是真实朴素的人间烟火。而在另一些人耳朵里,这可能就成了扰人清梦的烦恼噪音。这就像楼下摊位上摆着的萝卜白菜一样,各有人所爱。 有人爱它,因为走不了多远,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瓜果蔬菜。有人恨它,因为它时常堵住上下班、接送孩子的路。又爱又恨的情结让一处处“马路市场”静静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在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中显得既自然又突兀。 要它,还是不要它?于是我们有了“马路市场”式的纠结。 “马路市场”该何去何从?一方面是市民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是给交通、卫生带来的不便影响,两者孰轻孰重,一时还真难判定。不如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路市场”的前世今生和生长土壤。 资料显示,四马路上的“马路市场”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最初只有几个摊点,后来随着周边居民的增多,逐渐发展红火起来,直至20年后形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应该说,在没有正规农贸市场之前,这一片区域曾经是周边居民唯一一处“菜篮子”,与周边上万人的柴米油盐息息相关。随着周围超市、农贸市场的逐渐出现,私家车的日益增多,“马路市场”才开始变得不那么受人“待见”。 由此看来,“马路市场”式的纠结是近年来的产物,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面对“马路市场”留与存这样的纠结,城市管理者和老百姓一起做过许多努力,有些成功化解了,有些仍挥之不去。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与其简单粗暴地禁绝,不如善意引导,与其取缔存在已久的马路市场,不如引导人们自愿走进农贸市场。 现在,正规的农贸市场是越建越好了,既能遮风挡雨又规范正规,买的东西还有质量保证,可为什么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市民用脚把票投给了“马路市场”呢?说到底,还是一个简单的市场选择的问题,既然能在路边花更少的钱买到质量差不多的东西,谁还愿意多走路去买贵的商品呢? 要化解“马路市场”式的纠结其实并不难,我们周边并不缺成功的范例。随着市区多处平价蔬菜超市的建立,随着政府“菜篮子”工程的持续推进,“马路市场”的“市场”其实是越来越小了。与其把马路市场当做城市中脏乱差的角落盯住不放,不如看看周围是不是有足够多让市民能够买到物美价廉商品的规范场所。让市民用脚来投票,“马路市场”式的纠结自然迎刃而解。 “马路市场”式的纠结其实是城市病的一种,要调理好城市病,光治标不治本可不行,只有把城市的各方面机能调理好了,城市病自然就会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