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龙”下深海“宝贝”真不少 |
今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结束,共完成10次下潜 | |
- 2013年07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深海发现的被称为“火山雪莲”的海绵。(图片由国家深海基地提供) | | 深海采集的阿尔文虾。(图片由国家深海基地提供) |
|
本报7月16日讯(记者 蓝娜娜 通讯员 李直东) 6月10日,“蛟龙”号起航下南海,开始了2013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新征程。12日,“蛟龙”号完成第一航段任务,返回厦门停歇。该航段首载科学家共完成10次下潜,在深海发现了贻贝——瓷蟹冷泉群落、“火山雪莲”等海洋生物,完成对南海冷泉区科学考察等相关任务。 16日,记者从国家深海基地获悉,于6月10日从江阴起航奔赴南海进行科学考察的“蛟龙”号已于近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顺利返回厦门休整。作为“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的首个航段,该航段主要进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结合超短基线、长基线海试开展科学下潜,研究南海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并对“蛟龙”号潜水器新增及提升的定位、视频等性能进行测试。 据悉,此次“蛟龙”号分别对蛟龙冷泉1号区和蛟龙海山区两个南海极端海洋环境开展了载人深潜水下作业,共完成10次下潜,其中冷泉区6个潜次,海山区4个潜次。在冷泉区采集到了“贻贝——瓷蟹冷泉群落”;被称为“火山雪莲”的海绵、海鞭珊瑚;被称为“海怪”的疑似后鳃类动物、大眼鱼类;碳酸盐岩、沉积物和保压流体样品,为深入研究冷泉区的发生机制和演化历史,流体成分和通量,生物群落的营养来源、结构及其功能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鱼虾蟹贝、百合聚深海 记者获悉,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中,首次搭载科学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对深海进行了观察,并获取了大量冷泉区与海山区生物、地质方面的照片和视频资料。 在冷泉区的山脊沿冷渗区域,科学家发现了一处“贻贝——瓷蟹冷泉群落”,其栖息密度非常高,完全将基底覆盖,白色的瓷蟹活动能力很强,能在受到深潜器及其机械手干扰时活跃地躲避。同时,在该处,科学家还发现了红色的大型蜘蛛蟹类(石蟹类),其成群分布,呈不规则带状。 科学家还在1000多米以下的深海发现了被称为“火山雪莲”的海绵、海鞭珊瑚,海绵像一朵“花”,有多个“花瓣”,小巧玲珑,十分可爱。此次采集到的深海帽贝、阿尔文虾、蜘蛛蟹、粉色海参、红色珊瑚、褐黄色海百合也让人们大开眼界。 除了海洋动植物,此次科学家还采得了大量冷泉区碳酸盐岩、结核和岩石,其中一个完整的“V”形烟囱最具特色,该烟囱左边部分呈土黄色,右边呈灰黑色,表面及连接处溶蚀严重。 本报记者 蓝娜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