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安丘一中县立中学时期学校大门 | | ▲安丘县立初级中学第二级学生毕业师生合影 |
|
□ 赵宗符 百年的时间流逝,将世间的许多东西冲刷得无影无踪,也让世间的许多事物成长壮大、生机勃勃。2011年度过百年华诞的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无疑就属于后者,这座创办于1911年的县立中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的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经过百年淘洗、百年沉淀,伴着时代的进步,为一个县域内的中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这精神表现在百年间一位又一位优秀的老师身上,也表现在从学校中走出的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学生身上,他们都已深深刻在了这座中学的百年记忆里。 传奇创办人奠定学校精神基调 安丘一中的创办,与一位叫张公制的传奇人物有关。张公制(1876—1966),名介礼,安丘人。他兄弟三人,两位兄长都是进士,他本人也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为此,当时的政府曾赐予“兄弟连芳”的匾额,挂在了他家大门之上,县内有“一门三进士”的美称。 张公制所处的时代,风雨如晦,内忧外患,他因受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的影响,无意科举,打算东渡日本,但终因家中老母反对,没有成行。安丘县劝学公所成立后,力在鼎新的张公制被推举为首任总董事,从此致力于县内劝学。至1910年,全县已办新式学堂40余处,到了1911年,经张公制多方努力,安丘县立中学创办起来,这就是今天安丘一中的前身。 安丘县立中学校长由当时的省教育厅直接委任,校址设在县城东门里,从安丘、昌乐、临朐三县招生。由于劝学张公制的维新思想,使安丘的中学教育摆脱了千百年来旧传统、旧制度的束缚,走上了教育现代化的轨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安丘县立中学校舍为清末知县袁桐、王扬芳所建,两位知县都有对教育的敬畏和传统的尊师重教美德,因此校舍宽敞典雅,门窗均镶嵌玻璃,是当时全县最新式的建筑。 辛亥革命后,张公制加入共和党(不久即改为进步党)。民国二年(1913年)春,山东省第一届议会成立,他被推为议长。五四运动初期,张公制恰巧在北京,便去拜访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并从北京带《救国十人团章程》到济南交给“学联”,不久“救国十人团”在济南风行,张公制亦曾出面支持并保护学生。 张公制曾与同事合办《大东日报》,此为山东早期报纸之一,一度成为山东新闻媒体的主力,后增《劳动周刊》,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情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张公制与在邹平搞乡村建设的梁漱溟相识,认为“寓政于学,以乡农学校为中心,进行乡村建设”是一条可走的道路。因此,他介绍一批安丘学生赴邹平学习,随后在安丘开始训练学员,到1936年底共训1600余人,并在这年冬天成立了乡农学校,推动了安丘的乡村建设,乡农学校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被迫停办。 张公制作为安丘县立中学的创办人,一生进步、爱国,在这所中学的精神谱系中,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名师辈出,“诚恳求实”学风代代相传 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曾经讲过: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同理,一所中学要传之久远,也需要有大师。这里的大师并非指才智的大小、学问的深浅,而是指人格的高低、境界的大小。与大学里的大师相比,也许中学里的大师知识要少一些,学问要浅一些,但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境界、风骨,却一点也不逊色。正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讲:“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有这样大师的中学,才可能使乡村少年从土地里抬起头颅,看到更加高远的世界,才会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追求进步、热爱民族、坚持真理的种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所没有传道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功利机器。 安丘一中百年间,像这样教学教得好,又有知识分子的节操,可以对学生为人做事有所教益的大师级的教师,不可胜数。早年间,有位叫刘一鹤(1877—1939)的老师,年轻时中了举人,做了江西南昌的候补知县,后因父亡,奔丧回家,专心从事教育工作。除教学外,他还写移风易俗的文章给众乡亲看:他看到社会上求神拜佛、占卜算命者很多,就写了《再也不迷神了》一文进行宣传教育;他目睹乡间坟墓遍野、浪费土地,便写《封墓论》阐明平坟的重要意义,此文在解放前一度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刘老师热爱乡土,更爱国家。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演讲,动员家乡青年组织民团、抵御日寇,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素闻其名,聘其为省政府秘书,不久日寇进犯鲁南,轰炸东里店,刘一鹤老师不幸遇难,终年62岁。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深深影响着安丘一中的一代又一代学子。 1984年,笔者有幸考入安丘一中,父亲告诉我说,安丘一中有位欧老师,非常了不起,“文革”初期曾专门写文章批评姚文元。开学后,我才知道欧老师的名字叫欧正明,已经是安丘一中的副校长,同时兼任历史老师。当年,姚文元发表《评海瑞罢官》一文后,欧老师不同意他否定清官的观点,专门写文章进行批驳。为此,他被打为牛鬼蛇神关进牛棚,1971年又被列为清查对象。我见到欧老师时,这样的挫折似乎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阴影。他个子不高,但底气十足,声音洪亮。《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现在想来,欧老师就是这样的君子形象。他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的品质,给许多学子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刘老师、欧老师这样的老师,才使百年安丘一中有着它独特而深厚的底蕴。 学子风流,精神种子遍地开花 学校的精神种到学子的心中,学子走到哪里,这精神就在哪里开花。百年来,安丘一中差不多培养了4万名学生,单在学术领域就出了400多名博士,有的学生已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印记。 刘善本(1915年—1968年)就是这样一位学生。1932年,刘善本由安丘县立初级中学(当时由安丘县立中学改名而来)考入北京大学附中,1935年考入杭州航空学校,毕业后在国民党空军八大队任作战参谋、上尉飞行员,1943年被派往美国学习,1945年春驾机回国。刘善本追求光明、进步,因不满国民党的腐朽、黑暗,他于1946年6月26日,驾机起义,飞抵延安,开创了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先例。在延安,毛泽东、朱德亲临欢迎大会,周恩来多次称赞:“刘善本同志是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1946年9月22日,毛泽东在其办公室接见了刘善本,让他到东北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所航空学校,并与他合影留念。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驾机领航的就是刘善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刘善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航空师师长,组织过人民空军的首例夜袭作战。1964年2月,晋升刘善本为空军少将。十年动乱期间,刘善本受林彪、吴法宪一伙残酷迫害,于1968年3月10日含冤去世,终年53岁。1975年5月,毛泽东专门批示:“空军刘善本、海军陶勇、张学思三大冤案要平反。”随后,1975年10月14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空军领导说:“刘善本同志的骨灰盒就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对他的家属要照顾好。”刘善本的冤案彻底平反昭雪。 1955年毕业于安丘一中的刘以训,现为中科院院士、一级研究员、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会理事长,在国际上学术影响巨大。十多年前,刘以训专门给安丘一中题词,“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关键,有人才就有一切,望安丘一中为造就一批有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出贡献”,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对于母校的期盼。 一座优秀中学的历史,就是一种精神的凝聚与发散的过程。这也许就是百年安丘一中对于教育的一点宝贵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