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政策需要 “一任接着一任干” 必须承认,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资源的调整,群众利益的日趋多元,会令许多政策遭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挑战。民生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切身利益。那种“新官不理旧政”的思维,那种动辄“朝令夕改”的做法,不仅削减了政策的执行力,还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 发展的关键是让市场有信心,让百姓有盼头。以往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如果符合民众长远利益,就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句话,干部想把信任留下,须得强化保持政策连续性的意识,也得锤炼运作可持续性政策的能力。 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应该具备自我执行的惯性;一个好的政策设计机制,也应该具备自我调适的功能,并不会因人事变化产生巨变。如果执政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依法行政,那些“翻烧饼”的政策必会少许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是民生善政,如果缺乏现代理念和先进制度的配套,也会影响善政本身的执行效果,也会让民生产生“政策随人走”的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消解群众自主创造财富和活跃市场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投资失败找组织不找合伙人、经济不振问市长不问市场的现象。(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曹鹏程) 经济转型的 最大障碍 土地抵押贷款的高额数字,再次直接证明了地方债务数量的惊人。无论地方债务总额是13万亿还是20万亿,根据6月10日的国家审计署的报告,95%的城市都承诺以土地收入来偿债。 推论是:地方政府本质上没有降低地价的动力,也没有调控房价的动力。虽然市长、区长想尽可能卖地还债,但净地却越来越少。这就涉及拆迁。而地方政府往往既想拆迁快,又想补偿少,所以屡屡酿成恶性事件。 问题是,房价上涨多年,已是民怨沸腾;此前业已证明,地价再涨,最多也只是刚够偿还地方债务的利息,如果地价下跌,地方债务就面临破产的危险。谁都已经看出来,现有以卖地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跳出单个城市,上升到整个国家的高度,那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果说依赖卖地是一个城市转型的最大障碍,那么房地产就是国家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在它身上,几乎凝结了过去20年经济发展方式的所有弊端。 这么说,并不是全盘否认或削掉房地产的意思,而是说,过往的房地产调控方式,不可再持续,该反思的要反思,该纠正的要纠正,该刺破土地债务泡沫的就要赶紧动手。去年11月以来,大家就望穿秋水,非唯土地或房地产一隅。可供挥霍的时间不多了。(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