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头村”的百年记忆 |
如今石头房子已经废弃,村民盼望建成景点 | |
- 2013年07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小寺村,石头盖的房子没用一点水泥和石灰。 | | ▼村里石屋、石路随处可见。 | | ▲小寺村的关帝庙。 | | ▲李贞寅老屋一角。 |
|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见习记者 张祥瑞 在张夏镇小寺村,有一片村落,房子全都是石头建成,没有一点石灰和水泥,建成于约百年前。目前大部分房子都已经废弃,只有少数人还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居住。虽然还未建成景点,但是每年都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走进村子 脚下踩的都是石头 李贞寅是小寺村的老村民,尽管目前住在长清区,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回到村子里去看看自己的“石头房子”。 16日,记者跟随已经76岁的李贞寅来到了张夏镇的“石头村”——小寺村。小寺村的建筑泾渭分明,一边是村民的新建房屋,一边则是建成百余年的石头房子。 走进成片的石头房子,温度明显低了许多。脚下全都是石头,有成块的大石,更多的是碎石。整个石头村坐落在山脚下,道路全都由石头铺成,但是由于日久失修,原本宽敞的道路如今只剩羊肠小道,两边长满了杂草。 进入石头村之前,李贞寅特意拿出一瓶风油精,涂抹在参观者的胳膊、脚踝处。“里面蚊子多,如果没有风油精,一会就会被咬起许多疙瘩。”李贞寅说。 走到一处老石头房子前,记者看到,房子的房顶已经塌了,但是四面墙壁却结实异常,经过了百余年的风吹日晒,房子主体却依旧矗立着。 “房顶都是茅草搭建的,当时村里条件好的村民,可以铺设一些小瓦,一般的全都是茅草,因此一到刮风下雨,房顶很容易被掀翻或者塌陷。”李贞寅说。 小院的大门上刻有“福”字、石头制作的“卷轴”以及掐框石。“木头容易热胀冷缩,因此为了保证大门的坚固,石匠们便用石头将大门两侧的门框固定住,里外各一个,村民称为‘掐框石’。” 在村子里还有一个关帝庙,保存至今。逢年过节,村民们便拿着供品去庙里拜拜。说是庙,其实就是一间小石屋,里面供奉着关公像。钥匙都放在门外的木梁上,成年人伸手便可够到,打开门,放上供品,磕几个头,祈求神灵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帝庙门外一侧还有一个用石头垒成的专门用来烧纸的地方,石头已经被熏得乌黑。紧邻关帝庙东侧,有一个石槽,那是喂马吃饭喝水的地方,刻得有些粗糙,但是已经足够村民使用。 走在村里,满眼全是石头,石房、石路、石槽、石像……石头成了小寺村最贴切的注脚。 百年石屋 至今有人定期维护 李贞寅的四合院,位于小寺村的核心位置,紧邻村里的小广场,每到晚上,广场上聚集了许多村民,热闹异常。 李贞寅告诉记者,建造这座四合院的是他爷爷。说起建造房子的历史,他讲了一个故事。 据介绍,李贞寅的爷爷年轻时就从小寺村收购核桃、柿饼,北去包头、天津,南去南京、上海,做些果品生意。 “有一年,他在本地区收购了35吨柿饼,从青杨火车站要了个火车皮,把柿饼运到了上海,货刚运到,就被一外国客商全部买走,这下子发了‘洋财’。爷爷腰包里有了钱,他就把钱全用在了修房、盖房、建设庭院上。” 这座四合院的大门门楼和北屋一起建成,大门门楼全用细加工的大块青石砌垒而成,北屋用青砖镶嵌门口和窗户,窗台以下全用加工精细的大块石料砌垒。 北屋门的砌垒极为讲究,门口上方砌着前出厦,出厦下面的门两边的迎风上,在青砖上用楷书字体刻制着“福禄祯祥”四个字。前出厦上方,用雕刻的青砖、小黑扣瓦砌垒,做了装饰。装饰上方,安装着在一方砖上雕刻的“八卦图”,后被毁了,如今放上了一块明镜。 北屋和大门楼的房檐下,皆用雕刻成燕窝式、锯齿形的青砖砌垒。大门、北屋的迎风上,用青石雕刻着动物、花草。石雕刻制精美,大都体现着清代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 四合院的所有屋山墙的顶部,均用黑扣瓦砌垒,房顶皆用山草披就,因年代久远,所披山草经风吹、日晒、雨淋,已经腐烂,如今房顶全换成了红瓦。 为了防止生锈,李贞寅还在每个房屋的门锁上包上了一层塑料袋,这样就可以防止雨水浸泡。 堂屋一侧的瓦片有数块已经脱落,李贞寅看到后有些心疼,立即知会自己的女婿,尽快找人修好。“下一步,我还要把东屋门好好修修,东屋的历史最悠久,已有近200年历史了,一定要好好保存。” 尽管住在长清,但是李贞寅经常让住在小寺村的女儿、女婿过来维护老屋,这里承载着老辈人的记忆,也让现代人看看百年前村民的生活状态。 小寺村来源于 传说中的“神宝寺” 走在小寺村,记者听到村民多次提及神宝寺的传说。李贞寅介绍,当年村里曾经有一座神宝寺,是由东晋高僧朗公所创建,最初的名字叫静默寺,与静默寺一山之隔的灵岩寺,据传也是由朗公所创。 在北魏太武帝年间,随着灭佛运动的兴起,静默寺与灵岩寺同时遭到破坏,佛事渐衰。至北魏孝明帝,民间佛教再次兴起。正光元年,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先于方山之阴重建静默寺,后在方山之阳建灵岩寺。 至唐代开元年间,因为静默寺北有宝山,东有神谷,所以更名为神宝寺。开元二十四年,神宝寺建有三塔,其中石浮屠两所,各十一级;舍利塔一所。 再后来,随着灵岩寺的影响不断扩大,神宝寺在其光环之下,逐渐衰败,而成为灵岩寺的下院,规模也较灵岩寺小,所以当地人称神宝寺为小寺。唐代李、张二氏来此地建村,后人以寺命名小寺村。 曾经,在小寺村神宝寺遗址上保留着一通石碑,刻于唐代开元二十四年,记载了重修神宝寺的经历。碑额篆书阴刻“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 1965年,这通记载神宝寺历史的石碑迁往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又迁至岱庙碑廊。 如今,人们能见到神宝寺所留下的遗物只有一座“四方佛”残像。在李贞寅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在两户人家的院墙之间,见到了这座“四方佛”。 当地人称其为“四部周”。这座“四方佛”残像高近130厘米,佛像高62厘米,莲花宝座高68厘米。四尊佛大小相同,分别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背靠背端坐在莲花座上。因这四尊佛的佛首已经丢失,无法判断其面部表情,但他们的坐姿各不相同。四尊佛所坐莲花座造型古朴,下方还刻有三尊小佛,遗憾的是,佛首同样遭到破坏。 以石屋为骄傲 村民盼望建成景点 说起石头房子,小寺村村民都很骄傲,虽然很多房屋都已经破败不堪了,但是只要经过简单的修缮,就可以重新焕发生机。 李贞寅说,自从退休后,他就扛着摄像机走遍了长清的每个角落,长清辖区的所有景点他都了然于胸,其中莲台山、灵岩寺的导游词更是由他主笔。 “走过了这么多地方,像小寺村石屋这样的民居能够比较完好保存下来的,在长清区是第一家,通过石屋,可以看出百余年前先人的生活状态,值得保护。”李贞寅介绍。 据了解,之前还曾经有过电视剧摄制组来到小寺村,借用石屋当做场景拍戏。村民都比较热情,给剧组端茶倒水、做饭洗衣,没有向剧组收取过一分钱的取景费。 “很多村民充当剧组的群众演员,每天只领到5块钱,但是村民都全心投入到拍摄中,给剧组留下了好印象。”李贞寅说,能来小寺村取景的导演,也是颇有眼光的。 如今长清景点很多,有山有水,但惟独缺一个以民居为特色的景点。“如果能把小寺村的石屋建成休闲景点,吸引游客过来,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提高长清区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一举两得。”李贞寅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