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泰楼德曾是春秋菟裘古城 |
明代叫“楼底”,后演化成楼德 | |
- 2013年07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新泰市楼德镇历史古老,春秋时期称“菟裘”。《左传》中有“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的记载。“菟裘归计”“归老菟裘”等成语都出自该地名。因明朝时有人建高楼未成,地名改为“楼底”,后演化为楼德。楼德镇柴城村的云云山古代有很高的地位,《管子》中记载九位古帝王“封泰山,禅云云”。 楼德明代叫楼底 修楼没完工得名 《新泰市地名志》中对楼德地名的记录很简单:“《左传》称菟裘。清同治元年改名楼底。后演化为今名。”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明万历版《泰安州志》就有:“楼底乃泰安州七十五处镇店之一,事儿地方之首。”的记载。 同时当地相传,说明朝有一夫人,姓氏不详,想建一大楼。刚建好楼基,却因病去世。为感谢纪念夫人,百姓把菟裘改为“楼底”(一说楼基),后演化成楼德。 这一传说的时间与《泰安州志》的记载能吻合起来,有一定可信度。泰安口音“德”字常念作“dei”,楼底演化称楼德很有可能。现在这座“楼底”的具体位置早已无迹可寻。
春秋时叫菟裘城 左传史记有记载 以前楼德有寨墙,东寨门上砌有“菟裘遗址”四个大字的横额石匾,现在寨墙石匾都无存,只有1993年新泰市政府立的“菟裘城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石碑在楼德镇西村西北角,已被村民的柴草完全覆盖。清除柴草后,看到上面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菟裘城遗址”等字样,对于遗址的范围和“菟裘”的含义却无记载。因年代太久远,连村里老人也说不上菟裘城的范围和“菟裘”的含义。石碑所在地是一片民房和田地,看不出古城的风貌。记者只能在史料中寻找答案。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记载:“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 这两段史料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惠公死,由继室所生的鲁隐公继位,他执政11年准备让位给鲁桓公,大夫羽父要求他杀了桓公。隐公说自己准备在菟裘造房养老。可见“菟裘”这地名出现的时间在春秋以前。这段历史后来还演变出“菟裘归计”“归老菟裘”等成语,比喻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
菟裘没权威解释 可能与虎皮有关 《新泰县志》载:“考菟裘本是佐大禹治水的伯邑嬴氏后裔菟裘国。后以邑为姓称菟裘氏。”《史记·秦本记》:“秦之先,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说明菟裘是秦后裔的复姓。 而“菟裘”的含义并无资料可查。楼德84岁老人查贤振讲述了一种说法:传此地出过一位好官,百姓为感恩,自发为他缝制一件用野兔皮做成的皮袄,即为“兔裘”。为怀念这位好官,地名“兔裘”后变成“菟裘”。记者认为这一说法可信度不高,只解释了裘,对“菟”的解释有些牵强。 另据一位叫麻宝诚的当地人说,楼德遍地生长一种叫菟丝的植物,喜欢攀附在豆子上。一片一片的,想除掉很费劲,像撕皮袄一样,因此叫“菟裘”。这一说法可信度也不高。 经查,“菟”是多音字,做植物名时音同兔,做地名“菟裘”时应读二声tú。读tú时还有一个字义:“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wūtú)”。《辞海》:“於菟,虎的别称”。记者推断,“菟裘城”很可能与虎皮有密切关系,而不是之前说的兔皮和菟丝。於菟是楚人对虎的别称,而创建菟裘城的伯邑嬴氏后裔和楚地有什么联系,暂时没找到明确的资料,还有待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