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深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蓊斋语语】 据载,该诗乃杜甫于开元二十四载(公元736年)北游齐鲁时所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用语精炼奇绝,不啻千古绝唱。 记得若干年前,曾有一位当代诗人批评:“岱宗夫如何”一句,什么也没有告诉读者,纯粹是多余的废话。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不是太赞同,然则也没有据以反驳的理由。后读萧涤非先生的解读,意见大相径庭:这一句是写作者乍一望见泰山的时候,高兴得不知怎么形容的那种兴奋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是前者视珍珠为鱼目?还是后者视鱼目为珍珠?好文章看不出来是好文章,乃作者与读者的双重悲哀。好文章能看出来是好文章,无疑也是水平。欣赏的乐趣,就在于好文章能够看出来是好文章。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来最为人称道,展现了青年杜甫的境界、抱负和底气。境界意味着识见与觉悟,抱负意味着志向与目标,底气意味着实力与自信。应该说,这既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学上的,政治上的要多于文学上的,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遗憾的是,政治抱负的实现,需要更多客观条件的允许和支撑,而杜甫并不具备。比如说,谋其政首先得在其位。且不说,纵令在位,也得看你想“致君尧舜上”的那个“君”是不是那块料。首要的问题是,那个位子的获得,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罢。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杜甫至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而故艰其试,致使录取率为零,杜甫当然落第。在尔后的日子里,他一直仕途不顺,“一览众官高”,政治之志不伸。好在他还有文学的抱负。 就艺术创作而言,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较高水平,靠勤奋也许就可以了。但要有出类拔萃的大成就,则必须天才加上勤奋。假如仕途顺畅的话,杜甫也许会成为一个会写诗歌的高官,但是不是能成为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就不好说了,反正很难成为令后人仰之弥高的诗圣。反过来讲,正是由于政治包袱落空和由此造成的压抑愤懑与贫困,才成就了杜甫在诗坛上“一览众山小”的辉煌。正所谓“公鸡头,母鸡头,不在这头在那头。两头都占固然好,无奈自古世少有。”以一个爱好文学的后辈的眼光去看,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意的最佳抉择。不然的话,中国文学之巨大的杜甫空白,将永远无法弥补。 或曰:杜甫的上述两句诗,是从孔夫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化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化”者,有所依傍的创新之谓也。杜甫化得好,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本文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出版《苔痕上阶》、《草色遥看》等多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