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刘冠三(1872—1925),名恩赐,字冠三,山东高密人,是山东早期同盟会会员,曾在济南趵突泉白雪楼创办《山东白话报》,开山东革命宣传之先河。而他另一个不同寻常的身份,则是济南山左公学(现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青岛震旦公学、商埠小学(现济南经五路小学)、私立正谊中学(现济南艺术学校)的主要发起人,其中山左公学、震旦公学成为当年革命党人的活动基地。因此,称呼刘冠三为山东近现代教育的元老,那真是当之不愧!
|
|
仰慕新式教育,创办“山左公学” 我的祖父刘冠三,1872年2月16日出生,祖上虽贫穷,但他自幼聪慧好学,是我家第一个读私塾的人。祖父平时待人诚实、先人后己,青少年时期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一天他途经城里大户崇厚堂门前,见崇厚堂的管家在收租时克扣佃户的租粮,就上前讲理,结果遭到管家的大声呵斥,嫌他多管闲事。祖父怒不可遏,上去挥拳痛打了管家一顿,还警告他:“你们这些人只顾为自己主子效力,却不管别人辛苦,今后不准你再这样盘剥他们!”围观者齐声喝彩,崇厚堂虽财大气粗,却不敢难为祖父,只好不了了之。 1900年祖父来到济南,最初住在县司处一带,以抄写文件、代写书信维持生计。祖父交友甚广,与各界人物都有结交,还从留日学生那里学到很多新知识、新思想,着手研究新问题:为什么五千年文明古国如此软弱可欺?为什么大小帝国列强都到中国耀武扬威?为什么不屈的中华民族每每反抗总是以失败告终?思索的结果,他觉得根子在于愚昧和奴性,认为治愚强国之本在教育,没有渊博学识者不可为人师。可自己熟读的文言文与百姓交流时障碍很大,而且内容陈腐,很难开启人们的认知,于是他开始仰慕新式教育,渴望学习新文化。 1902年祖父考入山东大学师范馆长期班学习,研究教育,颇有心得。后祖父利用清政府提倡私人办学的机会,在济南创办了一所盲哑学堂。1903年冬,祖父在济南趵突泉以西创办了一所“公学”,有中学班和师范班。祖父任总督(校长),刘东侯任监督(教导主任),张世荣为庶务(总务主任),不久刘东侯辞职,监督职务由祖父兼任。1906年春,由于学生不断增多,学校迁至北园大杨庄张家花园,正式定名为“山左公学”。 创办《山东白话报》,成为职业革命家 1906年2月23日,在《同盟会宣言》和孙中山先生的《民报》发刊词的影响下,祖父联合泰安籍同学丁耕农,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的白雪楼创办了山东第一份通俗文体报纸《山东白话报》。由泰安的李子元和临清的张彝白任主笔,主要内容“论政首斥贪污,论学首崇新知,引而归之革命”。《山东白话报》每日出一期,8开一张油印。该报图文并茂、文体通俗、语言易懂,不仅文化人欢迎,也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每出一期都被抢购一空,一时轰动泉城。《山东白话报》因宣传革命而被清政府视为眼中钉,在1906年冬被清廷查禁。为此祖父被学校学监方燕年张贴布告,以“鼓动邪说、图谋不轨”的罪名开除学籍。布告一出,全校哗然,引发了学潮。学校师生罢课,到街头演讲,向政府请愿,迫使当局将方燕年调走,恢复了祖父的学籍。《山东白话报》虽然停办,但山左公学得以保留。 祖父创办《山东白话报》和山左公学的事,很快传到了日本东京,引起同盟会总部的高度重视。祖父从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留日归国的谢鸿焘专程来到济南介绍祖父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从此,祖父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发展同盟会员,鼓励引导会员多建学校,培养革命力量。祖父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同盟会纲领定为以后所办各类学校的办学宗旨。 视山左公学为性命,因宣扬革命学校被封 山左公学初办时,设中学班三个,招收80人;师范班三个,招收150人。丁鸿芹、酆文翰及后来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徐镜心、齐芳南、左雨霖、周树标等先后到校任教讲学,学生多是一些追求新思想的进步青年。 山左公学虽是按清政府规定的课程开课,但为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学校寓革命宣传于各科教育之中,寓军事训练于体育活动之中。学校只有教室和教员寝室,学生则分布在周围各村农民家中居住。学生白天集中到学校上课,晚上则分散自习。祖父身为总办(校长)还兼任监督,除料理学校大事外,还要兼管教务和督导学生的工作。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对少年班学生关心更甚。不管阴晴雨雪,祖父每天夜里都要提着灯笼到学生住处一一查看。同时,祖父将同盟会办的《民报》、《晨钟》、《革命军》、《复报》等革命刊物亲自送到学生手中阅读。他坚持与教师、学生交心畅谈,激发大家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与师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欢洽如家人”。后来学校成立了山左公学同学会,由祖父亲自任会长,实行学生自治,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同学会下设评议、执行、判理三个部,各部理事都由学生“以票选之”。各部又分若干科,各司其职。学校的大事都由学生公议,“学校事即自己事”,使学生养成了爱校如家的思想品质。由于祖父的努力和感召,师生中有半数以上的人加入了同盟会,大批的同学先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山左公学教师无工资,经费主要靠祖父等人向社会和家境富裕的师生“化缘”集资维持,祖父身为学校的创办者,不但分文不取,还要往学校里贴钱。他虽身为学校主要领导,但是扫地擦桌子、为教师烧开水、上课摇铃、放学打钟什么都干。祖父的高风亮节为所有共事之人折服,他的办学行为也得到了社会贤达和各方人士的支持,纷纷给予捐款资助,如师范部安丘籍学生张世荣说服其父一次捐出白银一千两,当时的山东巡抚杨士骧应允每年给学校白银五百两。 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不好,但师生们个个意气风发,不仅半数以上的师生加入了同盟会,使学校成为革命的摇篮;同时,前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多,学校的影响日益扩大。山东同盟会主盟人徐镜心前往东北开展活动期间,将省内同盟会工作交给祖父主持,山左公学此时成为全省同盟会的领导机关和革命党人的重要据点。 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时,清政府对祖父的革命活动也有察觉。山东巡抚杨士骧调离山东后,吴廷斌接任山东巡抚。当年曾因开除祖父学籍、引发学潮被赶跑的那个师范学堂学监方燕年被提拔,升任山东提学使(相当于教育厅长),最终逼走了刘冠三。1907年12月,山左公学被山东提学司查封,同时下令通缉追捕刘冠三。 漫游两年宣传革命,创建多所学校 山左公学被查禁后,学生大部分回到原籍,把祖父等革命者宣扬的反清革命思想和提倡的民主精神散布各地。祖父培养起来的部分骨干如刘溥霖、邵麟勋等,后来都成为青岛震旦公学的骨干力量。1908年,祖父高等师范学堂的同窗王讷(墨仙)、鞠思敏在南新街重建山左公学,第三任校长于明信先生也是同盟会成员。由于前期办学屡屡受阻,祖父又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宣传革命,自1909年至1911年独身一人,携带经书,头戴斗笠,推着独轮小车,由诸城出发,开始了历时两年多的漫游生活,途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察哈尔、直隶七省200余县。 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4月14日同盟会山东支部成立。祖父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员,以众议员的身份在反袁斗争中曾致电袁世凯据理力争,营救刘溥霖等三人出狱,并以亲子刘耀东顶替革命党人死囚商震(父亲后被救出)。 祖父任山东同盟会副会长及临时副议长时,仍关心山东省的教育事业,将他创办的山左公学改为官办的初级中学,抗日战争期间迁于四川绵阳县,有时只有初中或者只有高中,有时初中、高中兼有,几经离合,历尽沧桑,现已发展为山东省规范化重点高级中学——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这所百年名校至今屹立。同时他还创办商埠小学(现济南经五路小学),又与鞠思敏、王祝晨等创办了私立正谊中学(现济南艺术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