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 离不开读万卷书 都说世上没有最轻松的职业,只有最乐于体尝的心。在导游的队伍里,也许你和她都看到了相似的风景,但却捕捉了不同的故事。在你收藏的万千山水里,谁是最动人的过客?我们为您铺开宣纸,请您留下真情一笔。 我国自古以来,“行路”与“读书”就是密不可分的,孔子饱读诗书,周游列国,为的是传道授业,治国安邦印证其所学;徐霞客出生在书香门第,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幼年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小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22岁到56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并将其旅行观察所得记录成《徐霞客游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和自我修养途径,在现代,这也应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年轻人除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也在网络、微博等被动地吸收着大量二手信息,不愿走出去实地观察思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飘忽不定,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然而任何二手信息都附加有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思想,或是牵强附会断章取义的片面意图,甚至是主观恶意的虚假发布。古人说,闻之不若见之。闻之不见,必谬。所以无论求知还是求真,必须走出去,眼观耳识,感同身受。 然而,笔者在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中,发现有部分游客的出游目的,并非是愉悦身心,增广添识,而只是为了满足“到此一游”的虚荣心。旅途中走马观花的游览,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听着导游讲解,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古迹长城上会刻有“某某到此一游”的字迹,景点门口也经常能听到“一定要给我拍上这几个字啊”这种“证明”式的摄影需求。而有的不法分子为了迎合这部分游客的口味,制造假古董,假首饰,或是胡乱引用典故,牵强附会,既亵渎文化,也误导游客。由于法律常识的普及度不够,游客素质的良莠不齐,不少游客缺少甄别真伪的能力,使得原本高雅的旅游变了味。 旅游的意义,该是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将所学印证于实践,而绝不是一种炫耀,一种标榜,一种区别他人的符号,这些“炫游族”的出现,使得旅游被过多的承载了扭曲的价值内涵,炫耀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文化知识的匮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离不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空洞乏味的,劳民伤财,留下的只有舟车劳顿,缺乏心灵的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闷头读死书,不过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而如果只行路却不读书,即便行万里路也只是个车夫。 (通讯员 贾玉冰 记者 杨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