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刚 一个平凡的沂蒙汉子,倒在了助学路上,众多爱心人士自发为他送行,一座城市也为他哀痛。8月8日晚,山东志愿者尉守刚在前往甘肃天水资助贫困学生的路上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1岁。这位淳朴的山东汉子,多年来先后资助了十多名寒门学子,并帮助数名贫困青年就业。正当他踏上一段崭新的慈善之路时,却突发心脏病去世,永远停留在了未完成的志愿服务路上。(详见本报A08版) 富豪企业家做慈善,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普通民众而言,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打拼之时,能够长年坚持资助他人,更为难得。这种从平凡人身上涌出的慈善之情,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而在沂蒙大地,迸发出这种能量的,不仅仅是尉守刚一个人,而是多个群体。在临沂,沂蒙爱心使者团队、沂蒙义工联合会等一直很活跃。这些民间志愿人士长年奔波在助学一线,仅沂蒙爱心使者团队就在当地建起32所爱心图书室,资助了几十名学子。本报开展的利群阳光助学行动,临沂地区探访贫困学子的工作也全部由沂蒙爱心使者团队完成。我跟随他们参与了其中一次活动,一天时间在郯城奔波了四个乡镇探访了五户,行程数百公里,从早上一直到晚间8点多才结束,走了不少弯路,却没听到一句怨言。 和尉守刚一样,数不清的民间慈善者,用自己的坚守,用自己的脚步,娓娓讲述属于普通人自己的慈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对这片土地,对身边人苦难的悲悯;从他们对一个个青年梦想的扶助,对一个个社会底层学子的关怀,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担当。 而民间慈善缺少镁光灯的聚焦,还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笔者接触过的慈善者却将这份事业乐观地描述为:“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所有这一切,正是志愿者出于对他人深切的爱。 其实,每次大灾大难后,我们都能够看到民间志愿者的身影,“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股力量,蕴藏在一件件凡人义举之中,淹没在生活的细流中,润物惟细,更显可贵,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光彩和意义。 尉守刚离世了,但他所代表的民间慈善和志愿服务不会结束。我坚信,民间志愿者的慈善,一定会坚持下去,而且越来越有生命力,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好人。社会上不断涌现出好人,我们的社会会更温暖。社会需要爱心、需要奉献、需要这种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