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庄园会客厅,是整个内宅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回廊式四合院建筑结构。会客厅是家里接待贵宾、商谈生意和处理家政要事的地方,走进会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楷书书写着“好善乐施”四个大字的匾额。这是光绪年间惠民县县令沈士铨在光绪辛巳年(1881年)嘉奖给庄园主人的。那么县令为什么给庄园主人题写这块匾额呢? 原来,魏氏庄园主人魏肇庆在1886年魏氏家族大分家时,承继了嗣父景晫和生父景昉的两份家业。魏肇庆虽然不及曾祖父魏毓柄那样的经营头脑,但是也维持了家族的基本经营规模和局面,并且他继承祖辈勤俭持家的传统,注意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积极投资赞助各种公益事业,树立魏氏家族在鲁北平原的威望。 光绪辛巳年(公元1881年)冬天,武定府这一带发生灾荒,民众食不果腹饥荒严重。武定府、县号召设粥厂救济灾民,魏肇庆捐银600两,捐谷1500石,并亲设粥场救济灾民。知县沈世铨为表彰其义行,亲题“好善乐施”匾额授予魏肇庆,以嘉奖他捐银捐粮的义举,并且将其事迹载入《续修惠民县志卷十四文献志·人物·义行》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魏肇庆又捐银500两资助重修惠民县志。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海防戒严,清廷军饷入不敷出。而此时,魏肇庆刚刚耗费巨资建完树德堂不到一年,家中财力耗费巨大,但是他仍然捐出白银1000两。知县将他的事情奏与朝廷请赏,他却认为:“此沧海一粟之助,聊尽食茅践土之心而已,议奖不敢与闻然”。但是这时朝廷恩诏已经颁布,对他“钦赏同知衔”,所以,魏肇庆也被称为“武定府同知”。此后的魏氏几代人均能做到好善乐施,成为鲁北这一带集官僚、地主、商人为一体的名门望族。 (通讯员 胡美宝 记者 杨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