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名寒门学子成功与爱心人士牵手 |
□本报菏泽“爱心1+1公益助学活动”见面会圆满结束□爱心人士希望他们不要因受资助而自卑,学有所成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
- 2013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爱心人士与受捐助学生们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本报菏泽8月18日讯(记者 李德领) 本报刊登《他们经过寒窗苦读,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请拉他们一把》一文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菏泽爱心人士的关注,一周时间10名学子全部被认捐。16日,本报举行菏泽“爱心1+1公益助学活动”见面会,爱心人士把爱心款亲手交到学生手中。 16日上午,爱心人士及被资助的学子们陆续到达本报编辑部,家住鄄城县董口镇姬庄村的马雅珊来到本报编辑部后看起当天《齐鲁晚报》,随后便与其他学生们聊起来。 见面会上,各位学生先自我介绍,并讨论起各自梦想,爱心人士纷纷表示他们并不希望学生以后回报他们,而是希望学子们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同时并鼓励学生们不要因为受到资助而感到自卑,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等我毕业工作后,要像这些资助我们的叔叔阿姨们一样,帮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将这份爱心传承下去。”谷燕飞说。 资助贾爽爽的丁先生并没有参加见面会,而是将贾爽爽叫到楼下,亲手将爱心款交到她手中,“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明白你们考上大学为学费发愁的滋味,我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帮助你们踏入大学校门,也希望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关注贫困的学生。” 家住牡丹区沙土镇新兴乡穆解庄的吕玉婷因为有事没能来到见面会现场,她的姑姑代为参加见面会。在见面会开始前,记者接到吕玉婷打来的电话,在向本报工作人员说明未到原因表示歉意后,也让本报工作人员代为向资助她的牡丹区人大代表、沙土镇人大代表的爱心人士表示感谢。见面会上,沙土镇人大工作人员李婷说,之后如果孩子家中有什么苦难,尽管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 见面会上,爱心人士分别将爱心款亲手交至结对学生手中,在分别留取联系方式后,并进行交流。菏泽华福布艺家纺爱心小组除了认捐陈汝鹏后,还为每名同学捐助家纺用品,“也算是我们公司的一点心意。” 现场花絮 匿名捐一万 作为学生生活费 “前几天出差,回来后看到捐助贫困学生的消息时,才得知他们已全部被认捐,不能进行1对1帮扶,我就捐1万元当学生的生活费。”菏泽一爱心人士说,在得知本报10名学生全被认捐后,她向本报捐赠10000元,分给10名学生每人1000元作为其生活费。 “没想到那么快学生就被认捐完,这说明菏泽是一个充满爱的城市,希望学生们之后好好学习。”尽管记者一再询问其姓名,但她始终不愿说出,“我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没有必要一定要提姓名,把钱让你们转交给学生我也放心。” 在见面会上,本报工作人员将爱心款分成10份,分别交至学生手中,“谢谢爱心人士的捐助,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她,但还是想向她说声‘谢谢'。”接到爱心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感谢。 本报记者 李德领 “只要继续上学 我都会资助他们” “我不希望你们以后对我有所回报,只希望你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会资助你们直到大学毕业。如果考上研究生,我可以继续资助,但如果期间你们做了违法的事情,资助会立即停止。”见面会上,何亚平对资助的学生谷燕飞、马雅珊说。 何亚平是东明县工商联副主席,同时经营着和兴藤艺家具礼品城,此次助学活动,何亚平共资助两名学生。平时经常帮助贫困学生的他看到本报活动后,立即给打电话表示将当时没有认捐的学生,全部认捐下来。 在见面会上,家住东明的他第一个到达本报编辑部,“谁都有贫困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因为贫困而自卑,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本报记者 李德领
①菏泽华福布艺家纺爱心小组工作人员与陈汝鹏。 ②爱心人士何亚平与谷燕飞、马雅珊。 ③爱心人士张女士与邵原。 ④爱心人士李先生与吕亚慧。 ⑤爱心人士赵先生与高谦。 ⑥牡丹区人大代表、沙土镇人大代表爱心团队的成员与吕玉婷的姑姑。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