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 《甲午悲歌》 王力克 看“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史诗性和时代性 日前,“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山东预选作品展暨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此项工程于2010年8月26日在济南正式启动,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和鼓励艺术家创作,提升我省主题性绘画创作的重要举措。 此次“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主要以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精心选取了1840年以来各历史时期发生在山东的重大事件,从“山东机器局的创办、烟台开埠、甲午海战”,直至“山东的农业产业化、援建北川、第十一届全运会”等62个历史题材。千余幅作品通过层层遴选,最终有63幅入选且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10月11日,这些入选作品将在山东省美术馆新馆展出,观众也将在《烟台开埠》、《甲午悲歌》、《孙中山视察黄河大铁桥》、《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五三惨案》、《铁道游击队》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巨作中,感受山东历史的百年巨变,进一步了解当下山东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艺术家的不同视角,以及这些创作中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从美术工程, 看山东重大历史题材之重
历时三年,创作工程初长成 此次美术创作工程首先“重”在规模。几百位艺术家的积极参与,近两年的筹备,三年的创作和评审,整体艺术水平之高、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山东近年来少见的。“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不仅填补了以美术形式全面再现近现代山东重大历史事件的空白,还通过美术创作,艺术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齐鲁文化、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齐鲁特色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
理论研究是美术工程软支撑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论研究是此次创作工程的重中之重。此次以创作工程实施为契机,组织专家、学者对我省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的成绩、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作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专项立项,组织创作者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基本形态、思维方式、表现手法、造型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山东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研讨、鉴赏成重头戏 展览、研讨和收藏等系列活动也是此次美术创作工程的一大重头戏。创作完成后,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举办“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并进行巡回展览,最终入选作品由山东省美术馆新馆永久收藏、研究、展出。这不但是整理、研究、展示山东近现代发展史的重大举措,对山东文化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举,也为全面表现、收藏和展示山东历史、人文发展做了最好宣传,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精品力作, 看山东美术创作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个地域的绘画往往是其地方精神文化的反映,无论门类是国画、油画、雕塑,还是表现手法是具象、意象和抽象,都不可以抛开画家成长和关注的文化背景,即地域性文化特征。 山东的美术创作者受齐鲁文化独特的地理风貌滋养,被丰富的民间艺术和质朴的民风民情影响,成就了沉雄博大、温婉平和、兼容并包的艺术创作特质。他们主动探索艺术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丰富性。此次入选的63件作品中,包括了29件国画作品,29件油画作品,三件版画及2件雕塑,涵盖了路璋、杨松林、崔开玺、李前、杨克山、张志民、陈国力、王力克、孔维克、丁一林、韦辛夷、蔡玉水、管朴学、仲济昆、王敬易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来,创作出了令人震撼的精品力作。张志民的《风雨孔府》沉雄博大,神秘不可测,蔡玉水的《五三惨案》是一首悲壮的挽歌,岳海波、李兆虬合作的《红嫂》构思新颖,寓意深邃,言师仲的《告别山东·干部南下》温婉平和,军民情深,都直接反映了他们从历史题材中生发出的朴素时代情感。 版画、雕塑作品以质朴、厚重的语言,凸显了齐鲁人民信奉勤劳的淳朴追求,英勇顽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新感受。
从创作过程, 看山东历史画的特性和画家的使命
走进历史才能表现历史 关于此次美术创作工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油画学会主席杨松林曾如此强调:“历史画首先是一幅画、一件艺术作品!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还必须把握创作构思,传达历史精神,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真正流芳千古的作品,也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重大历史事件本身的力度和强度决定了画家必须调动全力和智慧,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好画外和画上的功课,才可能有所作为或有所超越。而依照简单的文字记载和图片去图解历史,或轻率的抛开史实,任主观意向去创造历史,同样不可能揭示某一独特历史的本质。一个现代人,唯一的路径,便是打开历史的大门,走进历史生活中去,获得史料支撑和生活体悟,使作品获得独特的艺术生命,进而使之具备经典性、史诗性、当代性的品格。”
对历史重新认识是画家的使命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空前繁荣,观念、形态、功能发生重大历史变革的历史时期。娱乐文化的泛滥使历史传统和文化不再让人们产生敬畏之心。人们只关心当下的幸福,无暇对历史传统和文化产生兴趣,这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的。而画家有责任用画笔去表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给这个时代留下可供思考的视觉形象,这是当下画家的历史责任。 虽然此次工程已告一段落,但它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未结束。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政府和艺术机构如何推动山东艺术事业发展、引导艺术创作,艺术家如何寻找对主题性绘画的更好表达,历史画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都在等待我们去一一探索。 (贾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