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时候年轻老师才能不走” |
14年才来一位音乐老师,全校都想留住她 | |
- 2013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没有食堂,中午同学们把饭缸在地上摆好,小组长排队去领饭。 | | 衣晓宁正给孩子们上课。 |
|
文/本报记者 刘清源 片/本报记者 王杰
烟台市栖霞铁口小学教师衣晓宁在该校已任教14年了,身为学校办公室主任的她,没时间吃早饭,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儿子,连母亲生病去世前都没来得及尽孝,因为似乎学校所有的事情她都要去帮忙。 亏欠家人的,衣晓宁一一扛了下来。最让她挂心的,是学校的桌子还是旧的,25个老师只有10个能当主力用,孩子们连专业的体美老师都没有。 两个月都没来得及吃一顿早饭 铁口小学处于栖霞东部的店西庄村,生源来自周围31个自然村,全部为农民的孩子,他们最远的离校25里,12里的也不在少数。14年前,衣晓宁被分配到该校后,再也没挪过地方,出身农村的她明白,村里的孩子能读书有多么不容易。 刚被分来时,衣晓宁是唯一的住校老师,宿舍是一半教室隔出来的。一到下雨天,雨水漫过街道,师生都要踩着被泡起的牛粪上学。那时候,她最大的梦想是能在店西庄村有个家,像其他老师一样下班就能回去。可如今家安在村里,她却成为最忙碌的人。因为近500人的学校师资有限,校内甚至附属幼儿园的大小事务她都要过问——清晨看着学生上学,白天安排校园工作,晚上哄着孩子们睡觉。 从今年7月初暑假开始到9月6日,衣晓宁一顿早饭都没吃。学校附属的幼儿园暑假不放假,从早到晚她都忙着照看学生和招生。她曾对丈夫说,等8月26日幼儿园小朋友入园,她就能为家人做早饭了,然而现在开学了,她还是没兑现诺言。这些刚入园的孩子完全保留着幼童的习性,衣晓宁得帮着他们穿衣穿鞋,哄着他们别哭别闹。 对学生尽了力,唯独亏欠儿子太多 5日在铁口小学,一个消瘦的小男孩跑过来喊了一声“妈”,衣晓宁应了一声就忙别的事了。旁边的老师说,这是她儿子牟恺童,她对学校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唯独亏欠自己的孩子太多。 实际上,大大咧咧的衣晓宁知道儿子有多好。“中午我要看着学生打饭,没有时间自己打,他都会给我留饭。”牟恺童悄悄告诉记者,妈妈太忙了,他很心疼。学校打饭都有固定的量,为了让妈妈也吃点饭,他经常吃不饱也要留饭给妈妈。 最让衣晓宁遗憾的是,直到母亲去世她仍在加班,未来得及在病床前尽孝。去年的一个周五,母亲打电话让她回家看看,衣晓宁却说,这周不行,教育局有检查。没想到,下一个周一母亲就因为脑溢血复发入院。当时,是衣晓宁怀孕7个月的姐姐照顾着病床上的老人,直到老人住进重症监护室,衣晓宁才抽时间去医院看望了一下。 衣晓宁说,父亲离世早,母亲把她带大很不容易,还帮她养大了孩子。母亲离世过三七要回老家烧纸,衣晓宁一进老家的大门就喊道:“妈,我回来了!”话说出口,衣晓宁突然醒悟后暗自垂泪,“这是给母亲烧纸来了。”
25个老师3人患癌症,仅10个能当主力 在铁口小学教学14年,其中的辛苦只有衣晓宁自己最了解。直到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用的是高桌子锯矮后的课桌,老师用的是早就被淘汰的大头电脑,食堂的蒸饭机坏了却因为资金紧张不能更换。 铁口小学35位工作人员,加上实习和刚转正的,只有25个教师,其中3人身患癌症、1人患有抑郁症,满打满算能当主力的仅10人。因为条件艰苦,年轻老师几乎都是短暂停留,呆个一两年就会被调走或者结婚离开。今年开学之前,学校没有一名专门的音、体、美老师,学生也感慨,“什么时候年轻老师才能不走?” 现在,习惯了用磁带学习音乐的孩子们,终于在今年迎来一位音乐老师,衣晓宁高兴得不得了。“全校都拿着她当个宝儿,真是尽全力想留下这位老师。可是学校待遇太差,有时候我就去买点菜,大伙一起做点饭吃,争取营造个好氛围。”衣晓宁说。 对于这样的日子,衣晓宁已经习惯了,“还能怎么办?这么多学生都在这儿,我不能一走了之,把这些都撂给别人。只要我熬下去,让学校再好点,口碑好起来,教育局也愿意把老师分过来,就有人帮我了。”衣晓宁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