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伯成 绣江,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而得名。发源于明水诸泉,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流,然后进入章丘腹地,蜿蜒曲折30多公里注入小清河,东流入海,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河,也为章丘的母亲河。 绣江之源明水,古谓“小齐州”,今称“小泉城”,系章丘市政府驻地,为绣江风物之最,也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里;绣江中游右岸的西皋村,是元代散曲家刘敏中的家乡;下游旧军村,是闻名遐迩的商业资本家孟雒川的故乡。绣江河是章丘的命脉、章丘的文脉,绣江流域实乃物华天宝之域,英才辈出、钟灵毓秀之地。
绣江春涨水流声 “绣江春涨水流声”为章丘八景之一。说的是春日渐暖,积雪溶化,河水上涨,拍岸起浪,发出声响的情景。特别是沿河而置的水磨被水冲击后发出的轰鸣声,在万籁俱寂的春江月夜中声闻数里不绝。因此,清康熙年间章丘知县钟运泰的《绣江春涨》诗中曾有:“一天春卷千堆雪,三月晴轰两岸雷”的真实描写。 美丽的绣江曾使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游览,即景赋诗,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曾有诗云: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绣江河的水利资源,很早即已开发利用,但直到解放,仅在沿河地带用以浇灌田园及以水为动力榨油、磨面。建国后经多年治理,建成干渠6条、长55.47公里,支渠98条、长71.95公里,干支排水渠道22条、长35.82公里,桥、闸、渡槽等建筑物1131座的绣惠灌区,浇灌着沿江的6万多亩(4000万平方米)耕地。如今这条古老的河流,正逐日焕发出昔日的青春,造福于两岸人民。 半烟半雨江桥畔 江秀桥更美,绣江河上有许多名桥,各具特色。绣江由泉汇成河流,先穿过明水东门外的锦江桥,再过中游的三义桥、金盘大桥、旧章丘城东的绣江大桥(东关大桥)、锦川大桥,后绕过口磨桥、回村大桥等蜿蜒北去。这些桥都是望江观景的极好去处,每座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绣江大桥最为出名。 据《章丘县志》记载:“绣江桥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嘉靖九年重修,乾隆56年邑人李朝勋、张延芳等倡修。桥前有碑记,提学道广信毕瑜撰文,大学士东莱毛纪撰记。碑记曰:“石脚9孔,长度90尺,宽度20尺,高度7尺。”此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边与省城济南相连,东面和青州连接,是东南西北重要道路的交汇处。此桥是章丘最古老的名桥。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人创作的《章丘城厢图》,就是画的绣江桥及“绣江春涨”的景致。画的右上角有“齐”、“章丘县”字样,下为章丘古城,东门为“承青”门,即承接来自青州的蔚蔚紫气,寓意紫气东来。画面人物是出东门过桥远行,前面绿柳成荫,烟雨朦胧,有“鲍叔牙原”字样,描绘的是朝鲜人当时访问所见的景物。
一股水磨轮流转 绣江河是章丘境内第一大水,它不仅有鱼虾之资,灌溉之利,而且沿途建造了许多水磨,造福于民。据1933年《中国建设》月刊第七卷四期记载:“绣江河水磨始创于明正德年间,其事之缘起乃因明水镇有富户周八缸者(家中有银八缸,以之为名侈言其富)为富不仁,勒索乡里,百姓怨之。山东按察史知其不仁,令其出银,沿绣江河两岸设水磨十八盘,使百姓用以磨面,不准取利,以此修善而赎前愆。但水磨维修一项,仍归周八缸支付,至穷无立锥,此制方废。” 据此,绣江水磨迄今已有四百八十余年的历史。它经过了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代,由兴旺发达到衰退,再由复兴到消亡。清末民初绣江水磨达到顶盛时期,由原来的十八盘发展到五十六盘。水磨大都建筑在绣江河的上游,当时采用拦河筑坝的办法,作为水的动力。它的好处是既有利于中上游农田灌溉,又能冲动水磨做工,促进了绣江两岸经济的发展。 建设一座水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大部水磨采取联合入股、分别经营的方法。一盘水磨,一般为两三家经营,独资经营的较少。当时有“家有土地十亩半,不如一股水磨轮流转”的说法。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水磨盈利致富的情况。 水磨因所处地势不同,水位差距很大,水磨的转速也相差甚远。转速最快,产量最高的是金盘水磨、刘家园水磨、韩家闸子水磨、古槐坛水磨,当时有“四大金刚”之称。金盘水磨筑堤高,水位落差大,一昼夜产香末八百斤;刘家园、韩家闸两水磨水轮均托出水面,平均一昼夜产四百斤;古槐坛因上游水凉,水轮转速快,一昼夜产香末四百斤,一般水磨只能产三百斤左右。 绣江香末历史悠久,产品驰名省内外,每年招徕外地大批商贾来章丘做生意。他们除用现金购货外,还经常带来干粉、粉皮、花生油、鲁西大黄牛等物,采取以货易货等价交换的办法进行交易。有些还可以赊购,等回去销完货再来还款,章丘的一些货主也到外地推销。 绣江水磨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生机,许多农民依靠水磨发了家致了富。农村的一些“香坊”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和很大的产业。 水磨带动了香坊的发展。当时的东皋、西皋、金盘、三盘、北套、南套、船王等村均建有香坊,约一百多家。这些村庄每到春秋季节,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投入制香工作,半年时间,收入可观。真是户户有“进饷”,人人有钱花,既发展了经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 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章丘水磨和香坊,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摧残。当地土顽匪霸把水磨当作敲诈勒索的主要对象。 解放战争期间,战事频繁,政局不稳,工商业倒闭,水磨也停滞不前,至解放后才有新的转机。 1957年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破除迷信,进山烧香的少了,香末生产停滞,绣江水磨停产。至此,绣江水磨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