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伟 片/本报记者 左庆 在长清张夏镇的王泉村东南方向的深山中,分布着三处隋唐时代的摩崖造像,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加上未得到及时保护,此珍贵的造像目前损毁严重,建设风景区的规划在投入数百万元后也没了下文。 建于隋唐 摩崖造像历经千余年 绕过张夏镇王泉村,在其东南800米处山峪里的摩崖造像,如今已“身处深山无人识”了,即便是在此住了一辈子的村民,也很难找到摩崖造像了。 日前,记者在张夏镇车厢办事处副书记李唐勇的引领下,开始寻找深山中的摩崖石刻。“几年前,我曾进入深山找到过三处摩崖石刻,如今能否找到,我也不敢确定,两侧的树木、杂草生长得很快,可能把道路都遮盖了。”李唐勇说。 沿着山下的小道往里走,不过百米远,有一个泉眼,名曰“朝阳泉”,泉眼周边修建了约4平米的水池,水面上漂浮着落叶,池子里泉水清澈,还有几条金鱼游动。 越往山里走,道路越是难找,两侧树木枝叶茂盛,走到一个分叉口,一大片石头散落眼前,大块数百斤,小块犹如茶碗。 “山体地质不稳,下大雨的时候,会有石块从山上掉落下来,这里的山都比较陡峭,很难攀登。要想上到山顶,必须兜好几个圈才行。”李唐勇告诉记者。 穿过一片树林,在一座不知名山体的根部,有一个摩崖造像,但已被破坏得比较严重。绕过此处摩崖石刻,李唐勇带着记者又找寻起来,走走停停,寻找了一个多小时无果后,只得作罢。 李唐勇介绍,摩崖造像挺有名,但几乎没人来这里,倒是有些人来此偷窃小佛头之类,“原来鼎鼎大名的石像,现在已经无人识了。” 造像栩栩如生 部分小佛已被盗 找寻到的唯一一处摩崖石像,被称作“五十三参”造像,造像建在山坳北面,依崖刻有造像五十三尊,因此俗称“五十三参”造像。 整个大佛龛高约1米,宽约70厘米,深有40厘米。佛像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赤脚踩着小莲花。左手平放,手心朝上,右手残缺,已不知当时是何手势。 佛像面部丰满,鼻梁高隆,眉眼细长,相貌富贵端庄和蔼。身穿通肩式衲衣,腰系小结,线条明快,刻纹很深。整体造型浑厚雄壮,古朴大方。 在佛龛的两旁以及上边排列着一些整齐的小佛像,每个高约20厘米、宽15厘米。这些小龛佛像,皆为坐状。有的在打坐,有的在诵经,有的闭目沉思,栩栩如生,由于缺乏保护,很多小佛像已经不知所踪。 “此处的摩崖造像,大大小小总共五十三尊,雕刻于隋唐时代。五十三尊佛像各不相同,模样、手势各具特色,颇为传神。正因为这53尊佛像,才被称作‘五十三参’吧。”李唐勇告诉记者。 下山的路上,李唐勇介绍,在半山腰有一个朝阳洞,原来保存了一些造像,后被人盗走了。“如今王泉村山坳里的摩崖石刻损毁严重,加之参观的人少,一年也来不了几个人,因此这些石刻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它反映的是当时高超的雕刻水平。”李唐勇说。 投资百余万 建景区没了下文 在寻找摩崖石刻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山坳脚下有几个泉眼,周边修建了水池,一些水管也进行了铺设。 当地一村民告诉记者,前几年政府想把王泉村的摩崖石刻开发成旅游景点,先期投入了百余万元,整修道路、铺设管道等,但后来没了动静。 李唐勇说,王泉村的摩崖石刻原来数量众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受到很大破坏,能完好保存下来的石刻少之又少。“王泉村位置偏远,距离104国道有近8公里的路程,道路曲折,即便开发成旅游景点,人气可能也会受影响,这也许是景点没能继续建设的原因。”李唐勇表示。 之前看到过石刻的村民说,原来的石刻很好,后来一些小佛被盗走了,石刻都被破坏了,开发旅游景点的价值就不大了。“但无论如何,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否则再过几年,这些千余年的摩崖石刻就将永远消失了。”村民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