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资本更多涉足“养老产业” |
市场前景广阔,传统养老观念仍待扭转 | |
- 2013年10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每天定期的按摩护理。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
|
80多岁的孙大爷住进温泰和敬老院。“这里的服务和硬件,都达到自己的预期。”10日,他和记者聊起了住在这里的感受。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独居老人面临种种不便。 在经济宽裕的情况下,老人不妨放下面子,住进老年公寓。现在,民间资本开始涉足养老产业,举办中高档老年公寓。同时,政府也在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本报记者 马辉 晋森 手头宽裕,不妨住进老年公寓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独居老人面临种种不便。望湖小区85岁的老人杨顺美就是其中一位。由于独自一人生活,连换个灯泡都成了问题,出门也成问题。杨顺美现在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经济上还算宽裕,对于她来说,生活中既有很多不便,又有些寂寥。 和杨顺美的观念有所不同,80多岁的孙大爷住进温泰和敬老院。“这里的服务和硬件,都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入住几个月后,他和记者聊起了住在这里的感受。“我一个月退休金8000多元,这里每月花2000多元,有人帮助康复,照料自己,想吃什么能点菜,平时家人定期过来和自己相聚。”孙大爷说。 孙大爷介绍,子女的身体不好,但自己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他曾便打算雇一名保姆,但这一愿望难以实现。后来,他考察过普惠式的养老院,但感觉那里的服务和硬件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子女工作繁忙,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老人,有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一些需要日常照料的老人来说,子女天天守在身边,也显得不太现实。”济宁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邹谨表示,对于这种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可以考虑选择具备规定资质的民办非营利性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养老,一是这些机构比较专业,有专门的人员对老人进行护理。二是老人们在一起聊聊天,在一起娱乐一下,精神能够得到慰藉。 市场初显,民资涉足养老产业 在济宁,民间资本涉足养老产业刚处于“朝阳”阶段,特别是中高端市场,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温泰和敬老院院长温永明,起初涉足的是幼教产业。从去年起,他把目光投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和晚年生活,试水中高端养老产业。在城区东部,一座全新概念的养老机构已经进入正常运转之中。在这家老年公寓里,目前有20位左右的社会老人在此接受养老服务。 在温永明眼中,这块市场似乎是一块全新的蛋糕。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独生子女的社会压力增大等因素,使得空巢老人的问题将逐渐凸显。“未来,会有很多空巢老人将面临养老之困,现在政府放开了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门槛,这其中也蕴藏着诸多机遇。” 温永明说。 市中区老年公寓负责人杨雪峰坦言,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问题。“目前想对西二楼加装暖气,但缺乏资金。”杨雪峰表示,尽管政府给了很大的支持,由于面对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考虑到支付能力的限制,收费标准一直很低,这样赚取的利润一直也不高,积累的资金很少,想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装修和改造就显得捉襟见肘,“西二楼暖气改造项目,现在正在筹措资金。” 政策扶持,鼓励办民办养老院 目前,济宁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1万,占总人口的16%,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成为构建济宁市“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的一个机构。在今年的为民十件实事中,把扶持建设一批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3000张,列入养老服务工程体系之内,显示了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重视。 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其中,济宁市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设民办老年公寓,目前全市吸收民间资本3亿多元,建成民办养老机构37处(已注册)、床位5000余张。 2008年起,按照省财政厅、省老龄办要求,累计争取省财政扶持城镇养老服务机构和“银铃安康工程”补助资金2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抓好民办养老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给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与公办机构平等的待遇,并在税收和用地、用水、用电费用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邹谨表示,鼓励多元投入,把“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