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10月10日讯(记者 汪泷 通讯员 付吉庆) 结对子、签协议、评优秀师徒,每年这个时间,都是济宁市中区教学系统“师徒结对子”的开始阶段。而现在“青蓝工程”显然已经成为了济宁市中区教体系统的品牌工程,同时一些城区学校也准备让这一理念逐渐覆盖中区打造的学区制,让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开始引领更多农村学校的老师,学习更多优秀的教学理念。 10日上午,入校一年的东门大街小学美术老师杨文娜,刚刚上完一节美术课。年轻的她凭着对美术专业的热爱和悟性,如愿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但由于刚就业教学经验比较薄弱,所以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多亏了我师傅,不仅手把手教给我一些绘画功底,在实际教学中也传授给我很多经验,前段时间我还获得了全区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一等奖。”杨文娜说。 杨文娜口中说的师傅是陈晶,东门大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也是省级教学能手。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师徒结对子的体系更加完善,除了传统的听课、课外研讨之外,还设置了“微型课堂”。陈晶说:“开学后我听过文娜两次课,在作业点评等环节中如果我发现她存在一些问题,在沟通后,可以当堂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她。” 而在结对子的过程中,老教师也从新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比如我们老教师时间久了,就会对一些知识点看的很重。而新老师在教学中更善于描绘出一些细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样是省级教学能手的阮鸿雁告诉记者,有时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会让孩子们听得更入神。” 记者还了解到,未来城区中小学也将开始逐步把“青蓝工程”带出校园,依托其打造的“学区制”办学模式,让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与农村学校的教师也结成对子,把城区先进的教学理念辐射到农村学校。真正实现市中区所倡导的“均衡城乡教育资源,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有好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