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15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意见称,与公众期望相比,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问题,易使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意见从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机制建设、完善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提出十项具体意见。其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 地方政府负责人要主动接受在线访谈 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依托新闻发布平台和新媒体发布重要信息的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要针对公众关切,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政策法规解读信息,加强解疑释惑;对涉及政务活动的重要舆情和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要积极予以回应,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权威信息,地方政府和部门负责同志应主动到政府网站接受在线访谈。 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要加强审核登记,制定完善管理办法,规范信息发布程序及公众提问处理答复程序,确保政务微博、微信安全可靠。 回应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 在机制上,各地区各部门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主动发布机制、专家解读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要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专家解读、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回应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公众关切,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权威政府信息。对发布的政府信息,要依法依规做好保密审查,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沟通确认,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一致。 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培训 意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提高信息发布实效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努力增强提升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的“软实力”。地方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要直接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已经设置专门机构的,要加强力量配置,把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配置到关键岗位,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新闻发言人;尚未设置专门机构的,要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 要经常组织开展面向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站工作人员、政务微博微信相关人员等的专业培训。 本报综合新华社、中国政府网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