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5日讯(通讯员 宋传媛 记者 赵树行) 关于赡养老人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因生活无所依,老人将子女告上法庭屡见不鲜。但随着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养老氛围渐好等原因,滨城区法院赡养案件逐年减少,今年至今,民一庭仅审理1例赡养诉讼案。 前段时间家住滨城区某社区的刘建成老人前几天打算去法院告自己的亲儿子,这件事曾在整个社区引起了热议。刘建成每个月都有两千多块钱的退休金,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他起诉儿子的理由却是儿子不给赡养费。后来在小区几位老人的说和下,他放弃了起诉。 说起这件事,刘建成老人一肚子苦水。他跟老伴就一个儿子,儿子结婚后搬出去自己过,当时他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也没说啥。孙子出世后他们替儿子带孩子,老两口迎来退休后最忙碌也是最快乐充实的一段时间。孙子上幼儿园后,儿媳妇单位离着近,自己接送孩子,刘建成和老伴“失业”了。不仅如此,儿子由于工作忙半年见不着面,儿媳妇周末就带着孙子回娘家。老两口长时间见不着儿孙,开始有了积怨。儿子、儿媳听说父亲要告自己,非常不满,父子之间矛盾越来越多。调和的几位老人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做通了刘建成儿子和儿媳妇两个人的工作,俩人答应带着孙子拿着钱去给父亲道歉。刘建成老两口见到孙子,绷着的脸总算舒展开。接过儿子钱后,老伴马上就塞给了孙子。原来他们不是冲着钱去的。 滨城区法院民一庭庭长王青介绍,现在每年经手的赡养老人案都很少,今年到现在她才审理了一件。究其原因,她认为首先是现在经济条件都好了,城区的老人大多都有退休收入,不用因为经济因素与儿女们产生矛盾。农村可能有儿子赡养的观念,儿子经济条件不好女儿不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老人起诉子女的情况。其次,人们都会在意社会舆论。随着社会养老氛围的增强,不孝顺老人会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也是做子女的不敢面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