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市税,成就周村“天下第一村”称号 |
“今日无税”带来周村商业繁荣 |
| |
- 2013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一老人正在“今日无税”碑前表演节目。 本报通讯员 张红霞 摄 |
|
本报记者 李超 通讯员 耕夫 张红霞 周村是个村,早在几百年前,周村在经济、社会、人文形态上就与一般意义上的村落有天壤之别,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经济辐射千里的城镇,号称“旱码头”。在当时山东乃至中国北方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正因此,皇帝能御驾亲临,并赐“天下第一村”之名。 大官回乡,带给周村繁荣与安宁 早在18世纪,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就御赐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周村当时之所以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重镇,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还与周村出了个朝廷大官李化熙有莫大关系。 李化熙周村镇傅家庄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初任湖州司理,又调任天津府。后来因故李化熙带领部队退回家乡周村。 这时,周村也正饱受战乱之苦,李化熙率军抵达周村,一方面带来了大批军饷,增加了当地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在兵荒马乱中辟出一个相对安宁的避风港。周围的乡绅、官僚、商人以及百姓纷纷迁到周村,人口剧增,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周村市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山东首屈一指的商业重镇。 清王朝平定北方后,李化熙顺应时势,归顺清朝,官至刑部尚书。清顺治十年,李化熙请求回乡奉养老母。 当时的周村处于南北、东南交通的十字路口,路口上有几家开店的人家,人称周村店。赶集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有了一些固定店铺,这些店铺越建越多,形成了一条街,人们叫大街。此后,街市又逐渐向外膨胀,到了清朝初年,这里已是方圆数百里之内的商业中心。
免除市税 商人聚周村 来周村做买卖的人多了,定居的人口也就多了。县里在这里设了“二公衙门”,派出专人收征市税,有些人既不下力种庄稼,又无心计做买卖,依仗自己是当地人,就向外地来的客商要吃要喝要“使费”,半讹半抢地“吃大户”。 后来愈演愈烈,衙门里的差人经常挨个店铺敛银子,税如牛毛。市场上有些恶人强行充当“驵侩”卖货者索要“介绍费”。许多客商只好下了门板,不敢贸易。有些外地客商只好降价销售,打算处理完存货离开周村。 李化熙想发展家乡经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家住付家庄,经常到街市上闲逛,和客商乡亲们聊天,得悉了周村街上的这些事情,心中非常忧虑,回京后向顺治皇帝禀告,建议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税。 顺治皇帝统一免一天市税,李化熙认为一日无税无法保长期繁荣,于是他修书一封,让在市中心立一块碑,上书“今日无税”四个大字,并晓谕众人,奉谕立碑,违令者严办。 一时间,周村街上无人再敢收税,当地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赶来周村设立铺号,贸易越来越兴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