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三千警民送别烈士,场面催人泪下。更多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崇敬,上百万元的捐款从不同渠道汇集起来。无论有多么不舍,生命已逝终成永别,授予烈士荣誉,优待他们的家人,虽不能挽回生命,却体现了爱心所向。事实证明,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时代,崇敬英雄仍然是奔涌的主流。 两位烈士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对他们的最好报答就是关心他们的家人,帮助他们的家人。刘洪坤当兵16年,只回家看过父母3次,作为儿子不可能没有内疚;5岁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作为父亲也不可能没有牵挂。我们要让烈士安息,就要尽可能地圆他们生前所没有实现的愿望。 我们优待烈士,受益的也不只是烈士家人。当成千上万的平凡人以自己的行动表达爱心时,这场告别同时也成为一场洗礼,让很多人找到精神的栖息处,看到了人生的意义。忠于职业、舍己为人,这些英雄壮举不仅震撼人心,更能催人奋进。两位烈士的战友们有些在火灾现场跪地痛哭,有些不远千里表达敬意,让我们相信他们同样都是值得信赖的人。当群众需要时,他们也会像两位烈士那样勇敢地站出来,走在前面。那些在网络上“点燃”的无数支蜡烛,就像一个个火种,引导那些迷茫的人走向光明。 尽管一些极端事件时常冲击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但是大多数人仍然相信“社会还是好人多”。在送别两位烈士的日子,亲眼看到爱心如潮,使我们坚信这种判断不是自我安慰,社会上不仅好人很多,而且就活跃在我们的身边。 痛失英雄是无法抹平的伤悲,无数人自发地缅怀烈士则让人悲欣交集。在这场告别中,一个价值标杆已经在无数人的缅怀中树立起来,循着它的指引,我们就能更好地远离人生的空虚和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