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莲案》济南上演冲击“文华奖”,本报专访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 |
传统院团有“戏”才有戏 |
| |
- 2013年10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 | 王平 |
|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实习生 凌霄 15日,为冲击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天津京剧院新编京剧《香莲案》在省城铁路文化宫精彩上演。观众不仅欣赏到了新编经典剧目,更看到了天津京剧院年轻一代京剧演员的风采。本报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畅谈传统京剧的发展与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
《香莲案》让老树发新枝 齐鲁晚报:新编京剧《香莲案》仍出自陈世美的故事,新在哪儿? 王平:由著名戏曲理论家刘连群编写的《香莲案》,取材于流传很广的“秦香莲”故事。面对京剧《秦香莲》《铡美案》等久演不衰的同题材剧目,《香莲案》未采用颠覆、翻案、解构等手段,也未取用戏说的路子,而是从人物出发,从程派艺术的审美要求出发,让“老树”生出“新枝”。 齐鲁晚报:《香莲案》冲击“文华奖”,但是起用的却是青年演员,自信来自哪儿? 王平:《香莲案》会集了天津京剧院的吕洋、凌珂、王嘉庆、窦骞、王志刚等不同行当流派的优秀青年演员,他们在这出戏中都有出色发挥,唱念做舞亮点不断,体现出青年演员在艺术道路上逐渐变模仿为创造、变亦步亦趋为活学活用的过程。《香莲案》因为这样一批青年演员而大放异彩,而青年演员因为这出戏跨出了艺术创造的重要一步。这些演员虽然年轻,但是久经演出,也有演员取得了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的认可。 有“戏”才能有戏 齐鲁晚报:一个传统京剧院团能够发展下去的关键是什么? 王平:演员付出的很多,我深深知道演员的疾苦,给演员创效益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给演员创效益就要在完成正常演出的同时,更多地出新戏,政府也会给我们创新鼓励的资金。对于传统京剧院团的发展,我的体会就是有“戏”就有戏,没“戏”就没戏,听着很俗气,但是非常实际。 院团有新戏了,各方面的影响才会有。《香莲案》《洛阳宫》等都属我们最近创作的新戏,也有很多老戏新演的剧。 齐鲁晚报:天津京剧院是如何进行京剧市场探索的? 王平:天津京剧院在全国招牌还是不错的,京津沪等地区都能有不错的市场号召力,其实我们院团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这些走出去的演出。说走出去演出为了满足观众,其实还是要跟利益挂钩,吃住行的成本又太高,所以我们出去打市场也是在有收入保障的基础上。 我们还有一批更年轻的演出团队,我们将38台戏捆绑起来,让更年轻的一代去演,每一个演员唱一出折子戏,叫“炫彩青春”。这个效果非常好,能满足中老年观众的需求。这些观众遛完早、买完菜去干什么,9点半可以来看戏,票价不贵非常惠民。七场演出套票才50元,单场五块钱。“炫彩青春”这个演出能慢慢把剧场的人气聚起来,也吸引了一批大学生。 谈到人才就有危机感 齐鲁晚报:通过“文华奖”比赛,可以发现京剧行业内人才借用和流动还是比较频繁的。 王平:这就是京剧人才接不上班的问题。老一代花脸演员都退休了,有的身体不好了,我们新一代花脸在哪儿?其实京剧的接班是全方位的,包括作曲、创作都得继承。全国知名的京剧导演就那么几位,要想出好戏,就得互相抢。现在上一部新戏很难,很多知名作曲、编剧和导演都在排日程,但是一部戏又需要几年的打磨,这些创作人才没时间。要是院团自己能培养出这些人才来,就能踏踏实实地完成创作。 我们也需要这些人才,《香莲案》我们请了山东的导演白云明,作曲我们请的是南京的。这些导演和作曲也是我们长期合作的,能够形成一个演出模式。这些人谁来接班呢?老艺术家也在物色接班人,但是很难。现在做京剧服装的人才都断代了,谈到人才,危机感很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