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伯成 描述明朝成化至崇祯年间章丘风土人情的一部小说《醒世姻缘传》,被胡适断定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作。笔者以为此书并非蒲松龄所为。该书在清康熙初叶就有刻本行世,当时蒲松龄尚不足20岁,正埋头于科举,不可能去从事这部长篇巨制的创作。蒲松龄虽未写过这部有关章丘的小说,却曾多次来章丘,并在章丘历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诗文史料,为章丘的山水名胜千古增辉。章丘秀丽的湖山、淳厚的民风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启迪了蒲松龄创作的灵感。
科考失利,作诗《明水阻雨》抒怀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县(今山东淄博)蒲家庄人。他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出生于一个并不富有的家庭里,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受着正统的封建教育。由于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少年时期在科举场上比较顺利。19岁那年,他以县、府、道试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但后来却屡试不中,始终是个穷秀才。直到71岁那年,才熬了个“岁贡生”的头衔,但不几年就去世了。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花了几十年时间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蒲松龄在科举场上屡受挫折,他最早来章丘是在一次乡试不第,返家途中路过。根据《蒲柳泉先生年谱》(路大荒编)记载,康熙十七年秋(1678年),朝廷诏举博学鸿词,山东举14人。蒲松龄参加了这次科考,又一次榜上无名。在由济南返回淄川的途中,路经章丘明水,遇大雨阻行,曾作《明水阻雨》一诗,表达他沮丧、失望的心情。第二年春,因生活比较清苦,在科举考不取,又别无良途的情况下,只好应聘到淄川城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有家做西宾,设“绰然堂”,从此授徒数十载。 毕际有是明天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子,曾官至江南扬州府通州知州。后因事受牵连,罢官回乡。他回家后,修建了石隐园、绰然堂、傚樊堂等花园和楼阁。广交天下文人学士、名流宿儒,喜好以诗文自娱,经常面对长白山把酒吟啸。毕际有一生著有《淄乘征》、《泉史》等书。 蒲松龄来到西铺,对这个新环境很满意。尽管也是寄人篱下,但毕际有敬重他的文才,待若上宾。谈论学问也非常自由随便,如同一家人一样。 每逢闲暇日子,蒲松龄与毕际有、毕盛鉅等人,到白云峰游玩,酒后出题作文赋诗,抒情达意无所不言。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与章丘知县同游百脉泉 蒲松龄第二次来章丘,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时47岁,这次是与才任淄川知县不久的张嵋(浙江杭州人)一起,来拜访时任章丘知县的钟运泰(张嵋与钟运泰同乡)。三人同游百脉泉,正值“蒹葭挹露,荷芰连天”的季节。张嵋触景生情,作诗一首。蒲松龄和之,作七律《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八首。其中一首是: 楼台近接绣江阳,菱荷风来水气香。黄鸟时鸣杨柳院,清流长绕稻荷香。 僧房窜鼠松云冷,台径无人鹿迹荒。乍有高轩来系马,惊鸥飞去不成行。 这首诗通过绣江水中稻荷、岸上杨柳写静景,“黄鸟时鸣”、“惊鸥飞去”写动景,动静结合,展示了绣江的美丽景色。诗中的“冷”、“荒”又借景言情,表露出诗人此时别样的一种心情。另外,绣江的湖水轻舟、梵王宫的烟云、百脉寒泉的涌流,都曾在蒲松龄笔下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57岁来济赶考 蒲松龄第三次来章丘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年57岁。他又一次去济南“考举人”,“年年作客芰菱乡,又是初秋送晚凉。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岁月倥偬,而功名不成,已是近60岁的人了,还不得不骑着瘦马,一日躜行百余里,赶赴济南,“两股受蹬如受械,老骨欲碎殆颇极”。垂老奔波之苦,失意和辛酸之情可想而知。也许是出于散心,他在路经章丘时,去拜访时在当朝名宦焦毓瑞家做塾师的好友张历友(张历友,字笃庆,曾在顺治十六年与蒲松龄、李希梅共创“郢中诗社”。张于康熙十年到章丘焦家做西宾),两人畅游女郎山。蒲松龄作七律《女郎山》两首。其中一首作者抒发了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愤。全诗为: 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 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 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 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
撰写《创修五圣祠碑记》 蒲松龄最后一次来章丘,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当时蒲松龄已经60岁,仍在淄川西铺村毕际有家教书,受邀为章丘长申地庄“浆水庙”撰写《创修五圣祠碑记》。“五圣”,又称“五通”、“五猖”,民间传说为妖邪之神。《聊斋志异》有《五通神》,谓其淫邪不轨,乡人畏之,多供奉香火以求平安。该碑原在官庄乡长申地村的浆水庙故址的残壁中,1984年被章丘市博物馆收藏。 如今,长申地“浆水庙”已成废墟。然而300年前,蒲松龄用生花妙笔撰写的与“浆水庙”有关的《创修五圣祠碑记》和《五通神》,却传流至今。 蒲松龄前后4次来章丘,与章丘有着一分不了情缘。他为章丘写的诗篇、文章,与他的“谈狐说鬼”的不朽故事一样,将会在章丘大地上世代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