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哲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科技的高速挺进和文化的停滞孱弱使得一些远见卓识之士非常担忧,开始着手建构新的文化精神,希望扶大厦之将倾。两次世界大战及种种不人道现象印证了他们的担忧,并使更多的人从对科技过分的热望和信赖中觉醒,认识到仅仅依靠科技的力量无法实现人类美好的明天,于是重新关注起文化,把希望再次寄托于文化与精神的建设,并对现代化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激烈的批评,针对社会的顽疾开出了自己的药方。阿尔贝特·史怀泽(1875—1965)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创立和日益为世界广泛接受,很明显地反映并代表了人们思想的转向。 “由于时代精神十分轻视思想,从而我与它完全对立。”史怀泽如是说。他指出:人们陶醉于众多的知识和能力的进步,相信一切进步,却不再相信个人和人类的精神进步,忘记了为人的精神进步问题担忧。物质的发展与精神的发展严重失衡。人已成了可以支配和利用自身和自然的物质力量的超人,而这种超人却没有与其力量相应的超人的理性。知识和能力的成就与其说给他带来了好处,不如说成了他的厄运。作为超人,他本身已成为精神和人性衰竭疲乏的非人。于是,在经济和物理的强力之下,人们或成为迫害者或成为被害者。世界失去了安全,人类的前途因核武器的存在而变得十分可怕。 为此,人们必然要寻找一种新的、比过去的文化更具有伦理深度和动能的文化,使人的精神摆脱危机,去争取和开创一个避免灾难时代。他认为战胜危机只有靠精神的力量。通过一种新的精神,达到更高的理性,使我们不会灾难性地使用我们所有的力量。 史怀泽的全部观点都是从“敬畏生命”的概念出发的。他认为,人的意识的根本状态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每个人都有生存要求的自觉,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的生命,都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他认为有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那就是“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所谓伦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伦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原则可以使集体原则、信念和理想与人道主义牢牢地联结在一起。敬畏生命的信念提醒人们不要片面地只为摆脱物质贫困而努力,而要更多地把人性、内在的自由和现实生活状况完美地统一起来。他说:“人类除了由信念给自己带来的命运之外,没有其他命运。”
《敬畏生命》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5年2月第1版
|